下载股融易安卓版
股融易手机网页版
最新
头条
业务微信号
公号二维码
在线
客服
点击咨询 工作日9-18点
您好,我们不兼容IE7以下的浏览器,建议您升级浏览器或更换浏览器
位置:首页 > 资讯 > 融资快讯
筛选:
融资快讯 更多>>
17 小时前

柳州,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近年来却因一碗螺蛳粉名声大噪。

在柳州的市井街巷,几乎每隔十米就能看到一家螺蛳粉店。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慕名而来的外地人,在小店门口排起长队,只为享受酸、辣、鲜在口腔碰撞炸裂的舒爽。

各家师傅制作手法不同,螺蛳粉的味道会有细微差异,但总少不了一味灵魂食材——酸笋。

它散发出的酸臭味,是一些人的鼻腔灾难,却是无数柳州游子和爱粉人士久久牵挂、欲罢不能的味道,并赋予这座城市独特记忆。

柳州螺蛳粉年销售额数百亿,酸笋品质也千差万别。哪种酸笋“臭”得更地道、更优质,哪种酸笋“臭”得劣质、难上餐桌?“闻臭师”就成了把关人。

37岁的李任,是螺蛳粉品牌“螺满地”所属广西美吉食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涉农业务副总。他还有另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第二代闻臭师,负责酸笋等原料采购和储存管理工作。

螺蛳粉第二代闻臭师李任。 摄影|覃默

第一代闻臭师,曾因职业新奇性、百万年薪和过人的嗅觉,引发过全网关注。“我不止嗅觉灵敏。”与第一代闻臭师通过经验判断酸笋品质不同,李任在闻、看、摸、尝等基础上还会采样做实验。

通过检测酸笋纤维度、pH值、酸度、菌种、青皮比例等指标,李任能够更科学、规范地评判酸笋品质,从而保障螺蛳粉在工业化发展的今天,规模化出货的同时也能维持酸笋的高品质。

闻臭师管理技术的提升,助力产品线上销量一路攀升,客诉率明显下降。目前,螺满地在拼多多平台日均销量达到7万包,多个SKU位列螺蛳粉好评榜、畅销榜。

科学辨“臭”

酸笋的“臭”,其实是新鲜笋泡水,经过一段时间发酵后,产生的氨基酸物质释放出的醋酸味。

即便同一批笋,腌制手法和储存方式的差异也会导致“臭”的段位不同。

不合格的酸笋,笋体颜色偏暗、发黑,散发着一股恶臭、腐臭味;普通的酸笋,咬起来偏硬,纤维多、易塞牙,大多还带着一阵刺鼻的气味,闻着让人头晕;品质好的酸笋,笋体规则、色泽金黄、口感爽脆,带着沁人心脾、勾人魂魄的醋酸香气,“臭”得有分寸,闻一口就上头。

品质好的酸笋色泽金黄、口感爽脆。 摄影|李健全

螺满地每年酸笋消耗量7000-8000吨,日出货量在4万-5万斤,李任需要将酸笋的损坏率降到万分之一以下,才能稳定日常供给。从选材、腌制到储存,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他。

接管酸笋采购工作以来,每到夏季竹笋快速成长期,李任都会在距离柳州几百公里外的百色市常驻两三个月。这里盛产的八渡笋,色泽金黄、肉厚细嫩、纤维细少、口感爽滑,含有丰富的维生素,钙、镁、磷等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非常适合做酸笋原料。

通常优质笋单斤售价会高出一般笋0.2-0.3元,按照公司目前的消耗量,这是数百万的成本开支差。李任总会爬上山头看笋的长势和品质,挑选出这一年百色生长品质最优的笋。

竹笋是吃水量非常大的农产品,采摘后两小时,就会达到呼吸作用的高峰,“吐”出大量水。为了保障笋的色泽和口感,不让其软化腐烂,农户们会在砍下后第一时间腌制处理。

李任向所有供应商提的要求是:直接用山泉水或井水泡笋,不需要盐或任何添加剂。“这样才能保证原汁原味。”他说。

经过20-30天的吐水、吸水之后,鲜笋内部的微量元素与水里的矿物质发生反应,逐渐释放出醋酸香气,酸笋就腌制好了。

接下来的储存环节,是李任全年工作的最大挑战。

因为笋是季节性农产品,每年生长期只有短短几个月,但螺蛳粉的需求全年都在,如何保障酸笋在腌制完成后的近八个月都不腐烂变质,闻臭师的经验和技术至关重要。

李任负责的酸笋仓库里,整齐排列着24个近3米高、直径约2米的大型腌制桶,还有420个约1米高、直径1.2米左右的小型腌制缸,每一个容器上会清晰标注酸笋产地、回货时间、回货重量、供应商、腌制时间等信息。

酸笋存储仓库中整齐排列的小型腌制缸。摄影|李健全

大型腌制桶里的酸笋,会用塑料袋、密封盖储存,隔绝太阳直射;小型腌制缸的酸笋,用作日常生产供给,选用透明塑料袋封存。李任每三天会查看一次腌制缸的笋质,每隔一个月会打开腌制桶,将颜色欠佳的笋翻翻面,口味过酸的笋洗洗水,延长酸笋的储存期。

为了保障酸笋质量的稳定性,李任会在实验室的支持下对每批出货的酸笋都进行质量检验,制定出一份涵盖色泽、气味、口味、形态等直观判断,以及水分、酸度、菌落数、纤维度等数据指标的综合评定报告。

经过长达一年的反复试验,李任发现粗纤维≤10%、酸度在0.6-1.6之间、每100克含水量≤94克、色泽呈乳白色或浅黄色、形态在3-8厘米的长条状酸笋,品质和口感更佳,“臭”得更受消费者喜爱。

“火”出中国

走红网络前,螺蛳粉只是柳州街头的一种特色小吃,甚至没有一间专门售卖的门面,靠着小商贩推小车全城叫卖。

嗜酸辣的柳州人,离不开这口从小吃到大的老味道。外出归家的打工人总是一下车就直奔附近的螺蛳粉小推车,埋头嗦上一碗。再次离家时,他们又会恋恋不舍,“要是能带走就好了。”

长期发展汽车、机械、钢铁制造等产业形成的工业思维,让柳州萌生了建成螺蛳粉工业链的想法。

2014年底,柳州诞生了第一家袋装螺蛳粉企业。预包装的标准化、易运输、可储存、便携带等特性,满足了无数远走异乡打工人的口腹之欲,也为螺蛳粉推广找到了新思路。

次年,“螺蛳粉产业发展大会”在柳州举行,螺蛳粉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的理念被提出。在政府的引导和帮助下,质检标准、管理体系、产业链条等逐步完善,柳州螺蛳粉预包装工业化道路正式开启。

这个诞生于舌尖上的产业机会,激活了有着商业天分的85后柳州小伙莫勤吉。

2015年,借着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的东风,莫勤吉成立了广西美吉食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自建工厂、自研设备、自创品牌,从零开始,一步步摸索着前进。这也是柳州首批螺蛳粉生产企业、首批获柳州螺蛳粉地理标志使用许可的22家企业之一。

彼时恰逢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期,电商化成为预包装螺蛳粉走进千家万户更快捷有效的方式。有过线上开店经验的莫勤吉,不放过一丝生意机会,在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开起了店铺,很快问鼎平台螺蛳粉销量榜。

“我们是首批入驻拼多多的店铺,赶上了流量增长最猛的阶段,一场秒杀活动几万单就卖出去了。”电商运营总监邓能喆笑着回忆创业初期的日子,一度不敢参加任何活动,“就怕产能跟不上,发不出货”。

企业发展难的不是从0到1,而是从1到10、到100。莫勤吉自建工厂为的就是保障产能、稳定品质,一旦销量上到规模,对品控的要求自然更高。经验化的酸笋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发展需要,标准化、数据化、可复制的一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早就想出具酸笋科学管控数据指标,前两年公司处在快速发展期,精力都放在了保产能、扩市场上。天晴修屋顶,这两年业务稳定下来,就重点抓品质了。”李任透露,2024年将会深入更多源头产地寻找优质竹笋,也会在广西贺州、邕宁等地建酸笋储存基地,严把质量关。

如今,莫勤吉在柳州工厂建起了两个仓库,其中配料生产包装仓库占地面积达到30000平方米,李任工作的酸笋储存加工仓占地面积达6000平方米,约20条生产流水线,可实现日产成品袋装螺蛳粉60万包。产品不仅覆盖国内各大线下知名商超、高校和线上电商平台,还销往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仓库里码放着等待出货的螺蛳粉。摄影|李健全

“八年间,我们的螺蛳粉销量实现了数量级飞跃。但在李师傅的指导下,我们拼多多店铺现在客诉率甚至比刚开店那会还低。”邓能喆表示。

“归雁”兴业

一碗粉,彻底带火了一座城,也养活了数以万计的柳州人。

螺蛳粉产业崛起前,柳州年轻人大多会选择外出打工,打拼几年再回家。邻近的广东省因经济发达、制造企业多、用工需求大,成为首选。莫勤吉和邓能喆也不例外,在广东闯荡过几年。

李任却一反常态,从选大学起就将骨子里的桀骜不驯彻底展露,“我当时觉得,不出广西就不像上大学,最后直接到了最北的黑龙江省上学”。自踏入大学校门起,李任就利用空闲时间兼职,还在大四那年到杭州实习,积累了不少工作经验。

性格敢闯爱拼的他,不甘心一辈子做个打工人,没干两年就带着积蓄回到广西,做起了酒店生意。原本事业顺风顺水的李任,却在2020年遇上疫情这只“黑天鹅”,“我只能关掉公司回柳州”。

当时正值螺蛳粉的高光时刻,跻身“网红”美食行列。各大社交平台测评博主、头部带货主播、新锐餐饮品牌、连锁食品企业,全都开始推荐螺蛳粉;水煮型、自热型、冲泡型,市面上螺蛳粉种类五花八门。

可无论供给再怎么多,柳州螺蛳粉始终处于断货状态,预售期短则30天,长则2个月。螺满地也陷入了产能不足的处境,被幸福的烦恼困扰着。

就在李任一筹莫展,找不到工作方向的时候,遇上了想要扩充队伍的莫勤吉。“我嗅觉非常灵敏,进入一个房间能清晰辨别十分钟前被人遗留下的味道,正好适合闻臭师的工作。”

李任就这样开始从事酸笋品质和供给的管控工作。他从鲜笋腌制开始,学习酸笋制作储存工艺,到后来制定数据评定标准,管理所有涉农业务,一干就是五年。

“这份年薪50万的职业引得许多人跃跃欲试,但要保证8000吨酸笋的损坏率低于万分之一,压力真的很大。”李任坦言,研制数据评定标准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减轻工作的压力,方便手艺传承。

李任只是螺蛳粉产业链成千上万受益者的一个缩影。

据柳州市商务局数据,2021年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达到501.6亿元,其中袋装柳州螺蛳粉销售收入达151.97亿元,同比增长38.23%;年寄递量突破1亿件,成为广西首个年寄递量过亿的单类产品。

“(2021年)螺蛳粉全产业链直接创造30多万个就业岗位,带动5500户贫困户、2.8万贫困人口脱贫。”柳州市螺蛳粉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卢世昌说。

螺满地公司员工数已经达到340人,其中不少都住在工厂附近。邓能喆表示,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稳定了工厂产能,让更多年轻人都能留在家乡创业就业,这些年招人都变得容易了,“以前招运营只要会打字,我们就求着来。现在有大批大学毕业生投简历,我们团队都是00后了”。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泛财经新媒体。

•微信十万+曝文《“维密秀”被谁杀死了?》等的创作者;

•重点关注:新商业(含直播、短视频等大文娱)、新营销、新消费(含新零售)、上市公司、新金融(含金融科技)、区块链等领域。

[详情]
21 小时前

“我们相信,只有坚持高端创牌,与时代共振、与用户同频,才能成为真正的时代的品牌。”3月13日,海尔集团政企战略事务总经理、海尔智家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徐萌在生态大会上表示,只有时代的品牌,才能站在时代最前沿,定义高端品牌的发展之路。

在全球化的道路上,海尔智家始终坚持自主创牌,让世界看到、认识并认可了中国品牌,实现欧睿国际全球15连冠;同时,海尔智家也在通过高端创牌,布局全球最强高端品牌集群,为全球用户不断解决生活痛点、持续创造最佳体验,实现各区域市场引领。

时代在发生巨变。数字经济、体验经济、绿色经济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也深刻推动着用户家电消费趋势的变化。海尔智家以用户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打造了最强的7大高端品牌集群以及全球首个智慧家电家居一体化定制场景品牌三翼鸟,实现了全球范围多个区域的高端第一。

在北美,GE Appliances高端品牌份额排名第一;在欧洲,海尔智家连续8年市场增速最快;在澳新,斐雪派克稳居新西兰白电市场第一;在亚太,海尔智家高端品牌整体份额28.1%,排名第一;在中东非,海尔智家成为亿万家庭首选品牌,份额TOP3。

全球市场引领背后,在于海尔智家实现了各类人群全覆盖、以及各类需求全满足。

全球顶奢家电品牌斐雪派克,是海尔智家引领超高端市场的重要品牌战略布局。斐雪派克基于全球领先的创新科技与设计,发挥本土化的天然优势,构筑起最强的产品能力、最优的商业模式、最全的资源保障“三大差异化优势”,为用户提供的不止是家电,更是一整套完整的生活解决方案。

高端品牌卡萨帝,经过17年努力已成为现象级品牌。2023年,卡萨帝实现平均单价、高端份额、复合增速均为行业第一。这背后,在于卡萨帝基于高端用户趋势持续迭代,实现了“品牌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的三个创新:品牌创新方面,卡萨帝通过原创精研科技、空间智序美学、高端智感生活,成为高端生活方式的绝对引领者,再次定义了时代的高端;产品创新方面,卡萨帝坚持原创科技持续迭代,打造出每个产品品类的最高标准,并在此基础上,从产品引领拓展到住居套系引领;模式创新方面,卡萨帝坚持用户全流程最佳体验,目前高端会员用户已突破1200万,真正实现用户体验更好,平台效率更高。

海尔牌作为智慧科技家电第一品牌,始终不断推陈出新,持续提供用户满意的好产品。而今,海尔进一步从满足用户基础功能需求升级为满足更精细、更多元、更健康的智慧最佳体验;同时,海尔从打造满足用户所需的最强家电单品,升级为满足满足用户智慧生活全场景的方案需求,引领用户品质生活变迁;海尔还通过搭建售前、售中、售后用户全流程数字化服务平台,打通线上线下全域触点,海尔可第一时间响应用户售后需求,带来更高效便捷的智慧服务体验,重新定义新时代的用户服务理念。

Leader作为互联网年轻化品牌,凭借“3个创新”与年轻人实现了零距离交互。一是新产品,围绕四类圈层提供专属解决方案,实现从卖产品到卖生活方式;二是新赛道,Leader从传统的交易触点升级到打造1+N+N²号店播一体化交易矩阵;三是新模式,打造了3+N+X体验式交互触点矩阵,真正融入到年轻人生活场景中。

四大高端品牌,构成了海尔智家引领行业的最强高端品牌矩阵。在海尔智家三级品牌战略之下,全球高端品牌的布局也为场景品牌、生态品牌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翼鸟作为全球首个智慧家庭场景品牌,诞生3年以来始终从用户需求出发,不断推动场景方案的落地变现,是海尔智家换道物联网智慧住居领域的关键载体。而今,三翼鸟进一步通过设计能力、交付能力以及智慧能力的全面突破,实现从交互到设计、交易、交付的“全流程一站式定制”能力升级,为用户带来智慧住居时代更好的智慧生活体验。

“2024年,我们将联合无界生态伙伴,共同推动智慧家庭场景方案的全面落地。三翼鸟也将持续加快落地步伐,打造效率最高、体验最好的智慧家电家居一体化平台。”徐萌还透露,在今天的AWE现场,高端品牌卡萨帝将与高端定制品牌博洛尼强强联合,依托三翼鸟平台,共同打造高端智慧厨房解决方案,引领中国高端厨房市场的全面升级。

通过三十分钟的讲话,徐萌不仅向外界呈现了海尔智家全球创牌的最强图景,也全面展示了品牌创新的耕耘历程。美好生活没有终点,海尔智家也将继续与所有生态伙伴一起,以无界品牌共创美好生活的无限可能。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AI产业新媒体;

•澎湃新闻科技榜单月度top5;

•文章长期“霸占”钛媒体热门文章排行榜TOP10;

•著有《人工智能 十万个为什么》

•【重点关注领域】智能家电(含白电、黑电、智能手机、无人机等AIoT设备)、智能驾驶、AI+医疗、机器人、物联网、AI+金融、AI+教育、AR/VR、云计算、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等。

[详情]
2024-03-13

文 | 智能相对论

作者 | 叶远风

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制定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国策。

在这种大背景下,大模型的重要性无疑被抬到了新的高度。

此时,有能力为大模型提供算力资源、算力服务、训练加速、部署应用等多样化支持的云计算,因其特殊能力也承载了重要使命。

需要有人站出来,谁会脱颖而出?

显然,生来就承担着推动数智经济高质量发展重任的国云,在这方面会走得更积极、更远。

典型如,人民日报发布的2023数字经济论坛特别报道中提到,“天翼云打造了具备‘科技创新、自主可控、安全可信、云网融合、生态开放、绿色低碳’六大特征的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平台”。而天翼云一系列技术创新深耕,也对云计算如何深入推动大模型发展进行了一次系统呈现。

在天翼云身上,云计算与大模型如何在智能化大时代“贴身飞行”,有了一个样板。

全面支撑能力:全需求打穿,云计算责无旁贷

云计算对大模型的支持是全方位的,这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要求”。

从响应“国策”而言,云计算要对大模型“有求必应”,才能在全社会层面加速大模型创新与落地,不留“木桶短板”;

从政企客户角度而言,大模型作为“新事物”,只有全方位的满足需求,才能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智能化转型升级,赢得市场竞争优势。

通过持续在技术领域深耕,天翼云已构建起全栈大模型智算服务。

直白地说,“你要什么,这里都给你准备好了。”

在全球巨大的大模型算力缺口面前,迫切需要最底层、最基础又最为关键的算力资源?

天翼云打造了智算数据中心AIDC,提供充足、高效、低门槛的基础设施支撑,让不同类型的政企业务大模型创新发展不被算力卡脖子。

在多样化的算力利用过程中,需要体系化的算力服务支撑?

天翼云智算基础设施“云骁”具备高阶算力供给、资源高效利用、多种能力服务一站式提供的特性,在持续创新投入下,又进一步升级成为云智超一体化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构建了高性能RoCE网络、并行文件存储等服务,重点提升了训练加速、网络加速等核心能力,同时升级了运维体系,实现了对基础设施的全面故障预测和感知。

现在,在吉利汽车、胜利油田等企业,“云骁”正在提供智算、超算服务,推动传统产业数智化转型升级更进一步。

面对大模型最重要的基石之一——数据,既需要更可能多地获取、置备,又希望能有更高效率、更安全的管理?

依托中国电信自主研发技术,天翼云推出了数据要素服务平台“灵泽”,能提供“聚、治、享、用”一体化政企数据可信流通中台,做到了数据归集与共享、安全开发、流通交易分配一体化,以实现数据“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的共识目标。

在海南,“灵泽”平台助力当地打造了海南省数据产品超市,并将业务范围扩展到了多省市。

大模型创新研发全流程十分繁琐,工程化工作急需要全新的平台支撑?

天翼云一站式智算服务平台“慧聚”,将软件开发的工程化能力“平移”到了大模型这里,可以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链路的大模型生产应用的流水线,训练、微调、部署、推理等全面引导与支持,政企客户只需要专注于模型升级和应用落地即可。

某种程度上,“慧聚”在全社会创造了一个“大模型工厂”,能够实现大模型应用的批量化落地产出。

最后,在具体的场景中希望快速获取直接的大模型应用,实现提效降本?

天翼云除了给大模型创新研发提供支持,自身也针对重要垂直领域研发了专业的大模型。

例如,在贵阳市人民政府政务场景和数据支持下,天翼云推出了其首个行业大模型——政务大模型“慧泽”,具有政务知识覆盖全面、办事意图理解精准、政务事项处理高效以及安全机制可靠的特点,面向政府工作者、市民提供专业、高效、个性化的政务服务。

又例如,利用自家“慧聚”这座“大模型工厂”,天翼云与其生态合作方推出了海纳视联大模型,在城市治理、行业视觉、社区乡村、数字家庭等多个领域都能够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

可以看到,只要有需要大模型的地方,天翼云的服务都“如影随形”,这是云计算全面支撑能力的直接展现。

当“综合型”选手出现,“无短板”能力的价值也呈现出来。

天翼云服务的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了集大语言模型应用的生产、调试、发布、体验、应用于一体的大模型应用平台。在算力基础设施、算力调度以及训练能力打造等方面,天翼云给予思必驰全方位的支持,让思必驰DFM-2大模型能够更好地应用到众多企业当中,实现跨领域多意图、文档问答、多人交互等能力的快速应用落地。

在大模型全需求打穿后,大模型开发者、大模型提供者、应用厂商、政府与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得到了更充分而全面的能力支持,可以预见,更多更好的智能化应用将走入日常工作、生活当中,“人工智能+”发展进程将大大提速。

创新引领能力:有先进的技术创新,云计算才能驱动时代发展

除了能力的全面性,大模型对云计算的另一个重要的“要求”是,能够在具体的能力构建上走得更为深入。

毕竟,作为大模型创新全过程的重要承载,云计算本身的技术创新,就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大模型发展的高度——它不只是被动承接大模型提出的需求。

而这种创新引领,相比较服务与能力的全面性,某种程度上更考验云计算长期的技术积累,是“硬骨头”,只有真正长期积淀才能做到。

天翼云能够站出来彰显国云担当,背后的长期投入必不可少。

有信息显示,近些年来,中国电信主动投身数字产业大变局,其投资年增长达7%,投资结构持续向天翼云、AI、安全、数字化平台等数字产业倾斜。

在云、网、数、智、安等五大能力协同发展下,天翼云正在云计算领域不断进行最前沿的技术创新,满足并推动大模型创新。

典型如,提供基础算力的智算数据中心AIDC建设,天翼云并不满足于只做一个“大算力输出”的中心,而是坚持“适度超前”布局智能算力基础设施,通过各种协同创新实现智算中心不仅“建得好”更“用得好”。

比如,智算中心最令人头疼的能耗问题上,天翼云通过液冷智算服务器等创新,实现了PUE等指标的进一步优化,大大提升能效比,让大模型与同样是未来时代主题的“低碳”实现了合流。

具体案例上,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天翼云提供了通用计算集群、国产化CPU计算集群、集群调度和应用平台以及集群网络安全平台等一整套软硬结合的一体化超算解决方案,对内实现更好的算力资源调度与动态绿色节能,对外高效满足当地科研、基因测序、生命科学、海洋气象、遥感等优势产业所需计算能力,带动大模型等创新迸发,以基础设施的创新来撬动地方经济发展。

类似的还有天翼云智算基础设施“云骁”,天翼云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算力综合统筹,而是继续往下深挖,面向ChatGPT类大模型训练、无人驾驶、生命科学等场景,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从而大大降低科研创新成本。在这背后,高性能RoCE网络、并行文件存储、智能运维等创新是重要加持。

此外,“慧聚”帮助大模型训练的过程也伴随有算子加速、模型并行、断点续训等技术难点的突破,成功将高性能计算能力、分布式算力调度能力、训练和推理多环节加速技术、高性能数据存储技术进行封装,最终大幅提升了稳定性、训练推理速度等核心指标。

总的看来,天翼云的一系列能力禀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在技术创新领域长期深耕的一种必然结果——当有引领行业变革的技术热点出现时,天翼云自身能力禀赋就能够接得住,抗得起,打得赢。

由此,当大模型热潮来临时,天翼云可以自然而然地贴合大模型需求、引领大模型创新。

优势融合能力:与宏观环境相结合,充分发挥本土资源能力禀赋

在广度、深度之外,本土大模型毫无疑问还要充分结合本土资源与能力禀赋,以实现加速发展。

在这方面,中国最主要的资源与能力禀赋是什么?

除了庞大的单一下游市场带来的充分市场价值反哺,最凸显的莫过于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准,这集中体现在算力上。

而这种算力优势要更好地体现出来,如同路网一样,“拉通”是关键。

因此,算力一张网实现全局统筹调度,是中国发展大模型最主要的优势之一,以算力为核心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成为国家战略性布局的关键组成部分。

天翼云一直在努力践行的一件事,即云网融合。

其中,天翼云算力分发网络平台“息壤”已经入选国资委2022年度央企十大超级工程,该平台致力于推动主要云厂商和大型超算云实现算力并网,服务“东数西算”国家工程,同时为国家双碳战略贡献力量(算网本身也有更充分利用能耗资源的价值)。 “息壤”突破了算力度量、算力感知、算网融合多项技术,支持多方算力并网、交易和结算。目前,天翼云自有算力资源已经率先纳入调度管理。

“息壤”可实现高效的全国算力调度,其成为全国范围内的一个算力传输枢纽,进行着每分钟数万次、每天上千万次的算力统筹和调度,时时刻刻加速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满足千行百业对算力的极致需求。

“息壤”正在让我国算力资源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展现。

而这种跳出企业个体、面向全产业的行为,就是国云履行自身责任担当的最好体现。

结语

天翼云打造了一个契合“人工智能+”国策的云计算样板,而值得注意的,还有所有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全栈自主可控,这亦是“人工智能+”国策的期许。

在大模型时代,天翼云等厂商的努力,也使得自主可控不再意味着“性能让步”,不再是“被迫替代与选择”。广泛而深入的创新加持,让自主可控同样成为“更优选择”。

依托国云智算底座,发挥国云安全优势,以天翼云为代表的国云正在与产业各方合作伙伴紧密协作,共建繁荣的大模型创新生态。国云未来可期,大模型发展未来可期。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智能相对论 Focusing on智能新产业新服务,这是智能的服务NO.258深度解读

此内容为【智能相对论】原创,

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AI产业新媒体;

•澎湃新闻科技榜单月度top5;

•文章长期“霸占”钛媒体热门文章排行榜TOP10;

•著有《人工智能 十万个为什么》

•【重点关注领域】智能家电(含白电、黑电、智能手机、无人机等AIoT设备)、智能驾驶、AI+医疗、机器人、物联网、AI+金融、AI+教育、AR/VR、云计算、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等。

[详情]
2024-03-13

文|琥珀食酒社

作者 | 五画

在去年2月,华为和赛力斯的问界汽车只卖了3505辆,放在整个新能源汽车的行业中只能说是略有气候,初露锋芒。

今年1月,华为问界品牌的销量超过了理想汽车,成为造车新势力的销量冠军。

要知道,2019年华为的汽车业务才正式张开了帆,要远航。

当时成立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业务单元),标志着华为正式进军汽车行业。

当时,华为的汽车业务主要聚焦于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和智能电动四大领域,通过提供包括芯片、操作系统、云服务在内的全栈式解决方案,助力汽车行业实现智能化转型。

在这之前,华为在汽车行业的身份还只是供应商,而现在,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华为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也就是说,华为的汽车业务起步慢,但跑的快。

但如果在白酒行业,一家在2020年末、2021年初再入局做酱香白酒,你觉得跑的完吗?

反正,这个时间点入局的贵州酱酒集团觉得自己还有机会。

或许,它也想和华为一样,后发制人。

黄金时间打基础

时间拨回到2021年。

这一年,中国白酒市场规模达到了6434亿元,同比增长10.2%,超过六成的消费者消费金额集中在100-300元之间,超过七成的消费者在酒类专营店购买白酒,白酒行业的上市公司有19家,其中贵州茅台和五粮液包含老大老二。

2021年中国白酒市场保持稳定增长,中高端产品受到消费者青睐,行业竞争激烈但集中度较低。

白酒竞争进入黄金时间。

远在雨林里的淘金者正在地上疯狂捡着金子,因为含金量够,即便淘金者够多,但伸手或许就能捡到金子。

贵阳产控集团也想掘金于白酒市场。

于是一家注册资本50亿,远超同业水平,且能够注册“贵州酱酒集团”这一种具有省域代表性的产业集团的企业问世。

贵州酱酒集团说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也不为过,其背后的贵阳产控集团是一家典型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

贵阳产控集团注册资本300亿元,总资产规模近3200亿元,净资产超过1500亿元,旗下持有贵州轮胎、贵州燃气、贵航股份、贵阳银行、航发动力等多家上市公司股份,业务涵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及商贸服务、旅游文化、工业制造等。

也正是如此背景,贵州酱酒集团或将以此为中心向外辐射,与仁怀、遵义等贵州白酒核心产区形成贵州酱酒产业的“核动力”。

而且,贵阳地区天赋异禀,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其宜人气候和丰沛水资源为白酒酿造提供了完美的环境。

在政策和产业集群方面,贵州省政府的有力支持和一系列促进措施,为白酒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茅台为龙头的白酒产业集群,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领先地位,更具备在全球舞台上打造世界级白酒产业集群的潜力和优势。

贵州酱酒集团或许也能乘到一缕东风。

只不过,酱酒是个时间产物,再随便的产品也要四到五年的时间沉淀,没办法,贵州酱酒集团只好在黄金时间打打基础。

白银时间试市场

时间的钟表很快就转完一圈,时间来到2022年。

这一年就有点意思了。

在大环境的白酒行业里,白酒还在增长,根据2023年中国白酒行业发展研究报告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白酒行业市场规模为6211亿元,预计2026年达769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5.5%。

而且在酱酒细分品类上,招商证券《2023年酱酒行业深度报告~周期篇:酱酒天演论》的相关数据提到,17年以来酱酒行业快速扩张,22年占白酒比例达到32%。

而且,在酱酒企业在销售数据上也有亮眼表现,有茅台这种超过千亿营收的超级企业,也有超过销售额200亿的习酒、郎酒这种巨型企业,而且在十亿至几十亿销售额的大型企业也有十余家。

着眼看起来非常好,行业在增长,细分酱酒在增长,玩家销售额也早增长。

不过,老祖先们的古老智慧告诉我们,什么都好就坏事了,因为你只看到阳面,背后的滋生的阴面确在暗暗扩大。

用一个词语评价酱酒行业——跑马圈地。

正如那时的英国工业革命,一边正如火如荼,另一边资本家们却急需羊毛来养羊。

他们选择了一种古老而直接的方式:跑马圈地。

资本家们骑马奔跑,一天之内能跑回来的土地,就归资本家所有。这样,原本耕作的农民们失去了他们的土地,被迫离开。

虽然这个典故与酱酒行业的现状有所出入,但它确实反映了一个事实:在这个行业,企业们正如骑士般奋力争夺每一寸土地。

2022年,我国白酒行业排名前2的企业份额合计为28.87%,排名前4的企业份额合计37.23%,排名前8的企业份额合计为45.82%。

现在的企业就像是在跑马圈地,企业们借助品牌、渠道等优势疯狂揽下地盘,牌桌似乎是在一直变大。

行业的集中度开始凸显,优势产能向优势产区集中,行业利润向龙头企业集中。

也就是说,龙头企业依靠着虹吸效应疯狂的跑马圈地,蛋糕在慢慢变大,而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却让新企业、小企业的机会在慢慢变小,行业也慢慢变挤了。

也是这一年,贵州酱酒集团正式推出新品——【贵酱令】“根”系列,显然打磨了一年多,是该入场了。

虽然行业集中度上来了。

不过,行业在增长,乐观来看起码贵州酱酒集团还有门票,不至于“参赛无门”。

青铜时间现獠牙

环境虽然苛刻,但贵州酱酒集团的理解是,机会小不等于没机会。

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中说过这么一段话:暴风雨结束之后,你不会记得记得自己是如何活下来的,你甚至不能确定暴风雨是否真的结束了。

如果拥挤的行业就是暴风雨的话,那2023年、2024年的青铜时间的贵州酱酒集团起码基础三步走的挺对的。

贵州酱酒集团用的就是渠道、文化营销以及产品矩阵这基础三部曲。

2024年1月16日,贵州酱酒集团举办了首届经销商大会,口号用的是“国企品质、致敬成功”。

要知道,在激烈的白酒市场中,经销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产品流通的关键,也是连接品牌和消费者的桥梁。

无论是地缘优势上的品牌宣传与市场推广,还是企业资金流动性上的资金流转和物流配送,以及风险分担上的轻库存压力与优化库存,经销商早已经成为酒企的“生命线”。

2023年,贵州酱酒集团的全国经销商数量同比增长3.7倍,签约金额同比增长6.9倍。所以,在最基础的“生命线”上明显能感受到贵州酱酒集团的认真。

而在产品矩阵上,酱酒行业的核心其实是在高端与次高端上。

在招商证券《2023年酱酒行业深度报告~周期篇:酱酒天演论》所提到:

复盘上轮周期,酱酒从价格带上来看,本质是千元+次高端的放量,茅台以高打低+其他酱酒借势升级。

1500元以上格局稳固,茅台占据九成以上份额。

其次千元价格带从无到有,酱酒占有率自 2017年 3%提升至 21%。再次500-800 元酱酒最具统治力价格带,占有率自2017年32%提升至 55%占有率提升最快。

最后300-500元更多补充性产品和三线产品,并非企业投入主力,占有率自2017年16%提升至 28%。

而贵州酱酒集团通过“标品+非标品”产品展开策略,主导开发“根、令、酱”三个系列,这三个系列刚好锚定的是千元市场的“根”系列,500-800 元的“令”系列,以及300-500元补充性产品的“酱”系列。

在产品矩阵与价格上,贵州酱酒集团早就有他的思考。

同时,文化营销上,贵州酱酒集团也试图讲出新故事。

那就是——“借”,说好听点就是趁势而上,紧抓不放。

“作为贵州三大国有酱酒企业之一”

“这是一个企业的三年,也是一份“知有度·行从容”信念探索的三年。受阳明心学感召,贵州酱酒集团为产品注入灵魂。”

这两段都是摘自贵州酱酒集团的三周年宣传稿,地位蹭茅台、习酒当第三,文化蹭知行合一、致良知,反正文化营销核心就一个字——“蹭”或者“借”。

当然,是“蹭”或者“借”,这不是坏事,反而是大大的好事。

因为,这个操作是受过行业考验,且非常成功的。

随便举几个例子,“赤水河左岸”,“两大酱香白酒之一”的郎酒“借势”的就是“右岸、之一”的茅台。以美学为名,跨时空界限,水井坊携古代美学巨匠春节“借势”“美”。再现“牧童遥指杏花村”千年酒文化!杏花村文旅公司“借势”诗词文化。

这些例子多了去了,反正青铜时间内的文化营销,核心二字,“借势”就对了。

写在最后

要和时间交朋友。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白酒是非常需要考虑时间的产品。

在这个市场,产品的历史底蕴和品牌力量是决定消费者选择的关键因素。

从最基本的来说,酱酒的生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时间来沉淀。同时,产品的品牌力量非一日之功,品牌力的构建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

贵州酱酒集团要想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创造独特的品牌价值,并通过有效的市场策略来提升品牌知名度。

同时,上文也提到过,酱酒卖得主要就是“高端”、“中高端”,除去酒质之外,消费者下单高端要的就是品牌所附带的摆柜收藏、金融属性等。

而这些属性往往需要与时间交朋友。

所以,贵州酱酒集团能不能成,需要的是和时间交朋友的程度,能否早点影响消费者选择的Yes or No,或是经销商的卖与不卖,是关键。

毕竟,早点跑完“马拉松”开始“圈地”才是正事。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扎根新消费,探索新商业,研究消费者、观察产业链。

[详情]
2024-03-08

文|琥珀食酒社

作者 | 五画

如何一句话评价ESG?

美国华尔街日报的Chip Cutter用的是这么一句话——“美国企业界的最新脏话:ESG”。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疑问,ESG是什么?

ESG即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的简称,是表达企业社会责任的专有名词。

不必过多解释,一看就知道,ESG对企业来说能反应一部分企业经营的现状,有着正向积极的体现,与“脏话”扯上联系是不是过于牵强?

这个事,马斯克最有体会,对,就是那个特斯拉的马斯克。

去年6月,在推特中表示,ESG是魔鬼,是撒旦。

原因就是重回的标普500 ESG指数试卷,特斯拉只有37分。

对马斯克来说,就是,之前你嫌我不行,考试资格都不给一个,现在我来了,结果得个“倒数第一”。

也难怪马斯克急了,换成谁家小孩搞成这样,谁都急。

而万宝路烟草公司,这种产品带有一定危害性的企业,其 ESG指数都比特斯拉高得多。

同样的,茅台也说不出话,烟酒的危害性可以用不分家来形容了,而且,在某家专业机构面前,茅台的ESG在行业内倒数5%之中。

不大对劲的是,珍酒的ESG在机构的评级上得到了个高度评价,人民日报夸了,还获得"wind中国上市公司esg最佳实践100强”的荣誉。

从行业上来看,珍酒的ESG绝对是走在行业的最前端。

但是,ESG这玩意,消费者不理解,渠道商不在乎,行业内多数企业在装装样子。

“阿珍”你来真的?

既有实际,也要透明

要知道,作为反对派首领,马斯克的特斯拉在环保领域内,可被称作“卖碳翁”。

特斯拉的一项重要副业就是向传统燃油车企出售碳排放信用额度,相关数据统计,特斯拉在2013年至2022年的10年间,“卖碳”这门生意为特斯拉总共带来70.75亿美元的收入。

也就是说,环保领域内特斯拉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成绩。

但是,在如此客观的环境(Environmental)条件下,特斯拉的社会(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做的并不出色,偶尔传出员工与企业间的争议,在“S”与“G”上不太透明,最后搞得个啼笑皆非的下场。

不过,与汽车行业不一样。

白酒行业在ESG上更多的是资源消耗的“三高(水、能源和原料)”模式的控制。

既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管理,从原料采购、加工等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该如何减少或抵消;引领供应链伙伴践行绿色发展,与其上下游的供应商、客户和合作伙伴共同推动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提高供应链的环境和社会责任水平。

当然,还有一些管理向与企业从善的动作,不过,这里与电动汽车不一样的是酒厂在ESG的环节之中以出售碳汇获得收益是非常困难的。

传统白酒企业要实现ESG的长期目标,需要前期投入大量的成本,比如高消耗的生产需要创新与重构,比如在环境方面,放弃更有性价比的普通材料,而采用更具有环保性的材料,比如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保证某个业务运行环节资源的重复利用。

而这些东西,在评价体系上是不单单是要做,而且要透明的做。

这就有点类似于王阳明先生的“致良知”的说法,虽然有点亏,但珍酒看见了。

就搞。

ESG环境不行,珍酒却在夹缝里愈发坚韧

在聊珍酒之前,其实国内ESG的大环境其实是不算好。

首先是没人,根据《2023年度翰德人才趋势报告》显示,在所有行业和岗位中,领跑薪水涨幅榜的岗位依次为金融ESG(平均涨幅逾50%)、嵌入式开发(平均涨幅逾40%)、新能源汽车研发(平均涨幅逾30%)以及芯片(平均涨幅逾25%)。

其中首席可持续发展官(Chief sustainability officer)正在成为高管招聘中最抢手的人才,其平均薪酬达到80万美元到150万美元不等。

ESG人才的需求激增,但供给却远远跟不上。

一方面,ESG人才需要具备复合型的知识和技能,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绿色技能,还要对相关政策法规、市场环境、行业特点、数据分析等有所了解,能够制定和实施ESG战略,并进行ESG信息披露和报告,门槛较高。

另一方面,ESG人才的培养和教育还不够完善,目前国内的高校和专业协会对环境与企业管理、社会学与企业管理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较少,ESG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和认证服务也不够普及。

其次,国内企们对ESG的态度也有点暧昧,尽管ESG理念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广,但国内的企业对ESG的重视程度却不尽相同。

根据德勤中国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2021年ESG信息披露回顾及ESG管理解读》,港交所上市公司在ESG信息披露方面对《指引》的理解及遵循整体情况较好,但在关键指标的完整性上仍存在一定提升空间。

而A股上市公司的ESG信息披露情况则相对较差,披露率低于30%,内容不完整,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

即便是2022整年,根据妙盈科技数据,截至 2023年7月底,A 股2022年度ESG信息披露率也才提升至 34.85%。

或许,珍酒的ESG荣誉就因为其是港交所上市的环境相关。

不过,即便是有利环境的环境,珍酒在ESG上确实是实打实的做了许多事情。

早在去年底,珍酒李渡集团旗下核心企业和旗舰品牌贵州珍酒发布了一款ESG环保礼盒,通过回收做工精美但使用后即被丢弃的酒瓶,设计并改造成文创茶具,让旧酒瓶成为新礼盒。

而在绿色发展方面,从绿色基地,到绿色包材,清洁能源转型,数字化降低能源损耗早已有着诸多建树,而且在社会责任感上珍酒早已在行业支持、地区建设、慈善救济、教育事业上飞奔。

回顾可持续发展的内核,白酒企业的ESG就是先投入再见到收益,即便珍酒获得再多的荣誉,对经销商、消费者又有什么用呢?珍酒又为啥这样做?

消费者与经销商,珍酒的ESG都能影响

前段时间,在⎣CTR洞察⎤上看到,其对国际食品经济领域知名期刊“Sustainablity”的一篇文章分析,题为《消费者和生产者如何影响ESG评级指数?来自中国有机奶粉市场的证据》,是由侯江源、王艳萍、杜明月三位经济学教授撰写的论文。

论文通过基于凯度消费者指数2015-2019年四城市奶粉数据的消费数据集,结合Wind数据服务平台和彭博社报告中的ESG评级指标,建立特征回归模型,系统分析了ESG评级指数的影响机制。

因为同样是食品饮料领域,即便是奶粉的类目但与白酒也有些许共通之处。

一些结论中提到,ESG的评级指数与消费者的社会经济地位呈现正相关,也就是说,收入、教育和职业水平越高的消费者,越倾向于选择ESG评级高的企业的产品或服务。

同时,异质性产品属性产品,指同类产品在质量、性能、规格、商标等方面的差异,它对企业的ESG绩效有正向影响,也就是说,产品的差异性越大(原料、质量、包装等),消费者越容易将产品与企业的ESG问题联系起来,从而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

简单地说,就是消费者的社会经济地位和产品的差异性都会影响他们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的评价和选择。

同时,结论中还提到,营销资源强度对企业的ESG管理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企业可以将绿色产品的可持续购买与企业的ESG绩效联系起来,合理利用营销资源,保持用户粘性和消费者的市场忠诚度。

看到这,应该理解到为什么珍酒要ESG,如果使用得当,这玩意能影响消费者决策。

影响消费者决策和但占领用户心智可不是一项简简单单的任务,要长期投入与衔接,占领用户心智是一项挑战性的任务,因为用户的心智是有限的,而市场上的竞争者是众多的。

要想在用户的心智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品牌需要有明确的定位,突出的特色,持续的重复,有趣的故事,以及有效的沟通。

也就在这样的前提之下,ESG就变成了企业影响消费者之间的一道桥梁。

同样,经销商也能从中得利。

要知道,对于白酒经销商而言最怕什么——亏钱。亏钱的底层逻辑是无非是三个方向,品牌不行,产品不行,卖货不行,前两者只能通过白酒企业端来慢慢改善,经销商唯一能做的就是挑个好品牌,慢慢培养销售员。

而企业做好了ESG,对于经销商意味着带来更多的利益和价值,也可以促进经销商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经销商关注品牌的ESG评级,选择与ESG表现优秀的企业合作,经销商有机会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地位。

不过,也仅仅只是有机会。

小结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已成为衡量企业责任和可持续性的重要标准。

ESG不仅仅是一项策略,它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对未来承诺的具体行动。

我们企业必须认识到,保护环境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也是为了后代。而且,企业应当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通过公平的劳动实践、多元化和包容性政策,积极参与,来提升社会福祉。

我们不能忽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步骤,正是这些小步骤汇聚成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石。

虽然,在这个时代我们看过太多ESG报告中铺陈的宏大目标和声明,或许里面参杂了许多的“假声”与欺骗。

但希望每个酒企都应该重视ESG,毕竟“你可以反对ESG,但你不能逃避责任”。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扎根新消费,探索新商业,研究消费者、观察产业链。

[详情]
2024-03-08

文 | 螳螂观察

作者 | 易不二

今年开年后的天气,诡异程度堪比股市。

本以为早已习惯了A股的寒凉之意,但没想到老天爷还得让我感受一下冻雨的刺骨之寒。不过,老天爷还是比A股要仁慈一点,因为我还能从衣柜里拿出本已经收起来的波司登御寒。

如今,在加拿大鹅、盟可睐等海外品牌的引领下,再叠加原材料上涨等因素,国内羽绒服品牌的消费水平,也持续朝奢侈品方向飙升,消费者对羽绒服越来越贵的抱怨也不绝于耳。

从高端小众的登山服,不断向大众市场靠拢,中国羽绒服品牌已经完成了羽绒服能“人手一件”的时代。“从无到有”之后向着“更优”进阶,是行业发展的必然。

就像我自己,小时候的第一件羽绒服没有牌子,后续买羽绒服的选择是按照鸭鸭、雅鹿、安踏、耐克、波司登等品牌排序,向着“更优”进阶。

与之对照的“鄙视链”是,鸭鸭、雅鹿是更亲民的专业羽绒服品牌,安踏、耐克是跨界而来更时尚运动的羽绒服选项,波司登对应的则是兼具前两者优点且做得更好的品牌。

这种个体的选择,也是对羽绒服行业扩容、品质进阶过程中优胜劣汰的侧面窥探。

随着加拿大鹅、盟可睐等海外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进一步搅局,羽绒服行业还将迎来再一次的洗牌。中国羽绒服品牌,究竟该如何布局才能卷出赢面?

第一轮赛跑

尼龙面料、羽绒填充和绗缝工艺的三者结合下,既保暖又结实耐穿的羽绒服,最初原本只属于极限户外运动。

但1972年,一群在鄱阳湖垦荒的“不安分”的青年知识分子,干出一个年销20多万只的板鸭厂后,又将多余的鸭毛“废物利用”,将羽绒分离出来,制成了鸭绒背心,在当年春季广交会上一炮而红。

这就是中国第一个羽绒服品牌——鸭鸭。

彼时,距离高德康创办波司登还有20年,而高德康也才刚开始在江苏常熟做起裁缝生意。不过,与鸭鸭同年起步的上海延吉服装厂(飞达羽绒服装总厂前身),为高德康创办波司登提供了“贴牌”加工羽绒服的机会。

此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鸭鸭、雅鹿、波司登、千仞岗等中国本土的羽绒服品牌纷纷崭露头角,构成羽绒服行业最初的垂直品牌,并推动羽绒服进入了人均可得的大众市场。

那时候的羽绒服主打的就是一个保暖御寒,并随着吊牌配一个羽绒包,让消费者直观去看到填充在羽绒服里的羽绒是什么颜色、蓬松度好不好,以此帮助消费者做决策,挑选质量高、保暖效果好的羽绒服。

大家都有做的事情,没办法让品牌迅速跳脱出来,品牌分层也并不明显。尤其是像波司登、千仞岗这些当时知名度不如鸭鸭的品牌,还会因为产品同质又缺乏市场知名度在销量上“吊车尾”,继而承受库存压力。

比如波司登,改革的春风是吹来了机会,但现实的毒打却让高德康这个技术熟稔的老裁缝,也没缝出会让消费者在一众羽绒服品牌中一眼相中的产品。

波司登压力最大的时候,库存积压有15万余件,还欠下几百万的银行贷款,打折促销都无法缓解。痛定思痛后,高德康决定带队去东北市场做调研,终于在这个更寒冷的市场找到了羽绒服正确走进消费者心中的关键点:不仅保暖,还得好看。

于是,一轮靠产品差异化展开的品牌保卫战,在波司登内部悄然开始。

在羽绒服发展的初期阶段,行业默认的标准含绒量在60%—70%。为了满足消费者的“既要又要”,波司登将羽绒含量提升至90%,并全部采用优质大朵绒。这样一来,原本“臃肿”的羽绒服就会立马变得轻薄,而且还更保暖。

这一招的杀伤力非常之强。哪怕此前的鸭鸭被当作我国轻工业技术的代表,以“国礼”之名赠送给外国元首,但普通消费者依然诚实地选择了更好看更保暖的波司登。自此之后,波司登一路乘胜追击,顺利地与其他国产羽绒服品牌拉开差距,坐上了行业第一的位置。

而曾经本是羽绒服标配的羽绒包,已经越来越从产品设计中淡出,取而代之的是向波司登90%的充绒量看齐,成为行业默认的新标准。

高端跃升

短暂的坦途之后,羽绒服行业随着快时尚在千禧年集中进入中国市场,以及时装品牌、运动鞋服品牌纷纷推出更时尚的羽绒服,迎来了市场扩容。

做羽绒服的品牌越来越多了,消费者可选择的产品越来越多了,行业繁荣了,但那些传统羽绒服品牌却因无法媲美时装款设计,更比不上快时尚的换款节奏,而迎来过一次集体危机。

在与这些“门口的野蛮人”的交锋中,鸭鸭、千仞岗、雅鹿等品牌率先失语。波司登则被迫打破专属冬天的品牌记忆,开始做起四季服饰,并大幅扩张门店。

当然,波司登则最终业绩下滑、股价狂跌的代价,潦草收场了这次“季节探索”,并重新聚焦羽绒服。

一个核心原因是,羽绒服是强功能性产品,不需要随潮流变化而创新款式,只需要在长青的经典设计之上,呼应潮流进行产品迭代。而做四季时装,要思考的就是月月出新品,季季有新品。本就是以羽绒服起家的波司登,显然没办法像快时尚品牌一样应付这样的变化,从而被SKU沦为了库存的残酷现实再次击倒。

市场生变带来危机的时候,必然会藏下能够翻盘的希望。

在羽绒服品牌为变得更时尚而走了快时尚品牌的“歧路”之后,加拿大鹅、盟可睐等国外羽绒服品牌,以奢侈品的姿态出现为中国消费者逐渐树立了对羽绒服高端化和时尚化的认知,并广受追捧。

想要突破集体困境的国产羽绒服品牌们,又得出了新的解题思路:更年轻、更高端。

羽绒服市场能够撑得其品牌们向上跃升的市场条件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羽绒服消费国,中国羽绒服销量一直稳步走高,2022年中国羽绒服市场规模达1692亿元左右,预计到2028年中国羽绒服装整体市场有望突破3300亿元规模。

其中,国产产品的占有率是92.2%,而兼具社交属性和功能属性的虽一直被消费者追捧,但高端羽绒服大多被国外品牌“垄断”。

也就是说,高端羽绒服必然有市场,但国产羽绒服品牌需要与国外品牌激烈“抢食”。

对于高端的理解,很多国产羽绒服品牌能做的就是拿更好的原料做更好的产品,比如做鹅绒服、加入充电智能控温、石墨烯黑科技等,拉高生产成本后简单粗暴地涨价。

比如在市场沉寂多年的鸭鸭,把鸭绒换成鹅绒后挂上千元售价;波司登也在为产品加科技的做法之外,还多线并进通过门店形象年轻化、产品与奢侈品品牌及设计师联名、亮相时装周等做法树立品牌的高端化形象。

尽管消费者诟病高价羽绒服的声音不绝于耳,羽绒服的平均售价还是步步高升。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0年,国内羽绒服平均单价由432元攀升至656元。2023年,这一数字已经高达881元。

具体到品牌,则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比如鸭鸭,大众却只愿意为其500元以下的羽绒服买单。在鸭鸭官方旗舰店,销量靠前的产品定价均在500元以下。但波司登却在2021年拿到了全球销售额、销售量双项第一,股价也以680亿港元市值创下历史新高。

波司登与鸭鸭得失有别的区隔,为羽绒服行业充分诠释了,高端化不仅是产品高端带来使用价值,更需要品牌高端创造社交价值。就像加拿大鹅,也许占据了派克羽绒服的品类心智优势,但能把价格飙至万元,离不开祖孙三代传承和南极科考“光环”的故事包装。

从这个层面而言,中国羽绒服品牌的高端跃升,至少跑出了一个“能打”的波司登。

漫漫长路

羽绒服属于低频的刚需品类,每个人买羽绒服的第一诉求永远是保暖。从功能上而言,如今,无论是几百的鸭鸭,还是过万的加拿大鹅,都已经能充分满足这一核心需求了。

在这个基础上,市场的竞争,就不再只是产品的竞争了,而是品牌力的竞争。

只是,当下的消费市场早已经从几年前过热的消费升级潮流,分化出了明显的K型曲线:靠品牌力支撑起的高端消费,与靠产品力支撑起的普惠消费。而摇摆在中间地带的品牌,正在失去市场。

加拿大鹅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作为开拓中国消费市场高端心智的盟可睐与加拿大鹅,虽说都受过追捧,但对应是不一样的心智:盟可睐是羽绒服中的奢侈品,加拿大鹅则是羽绒服中的潮牌。

同样都是高端,奢侈品可以随着K型曲线上端而上扬,潮牌却会因为既够不上上端又不甘于下端,导致红过之后速朽。

在Moncler集团的财报里,2023年销售收入增长19%至25.73亿欧元的Moncler,直接带动集团的营收增幅超过LVMH。但加拿大鹅在2023上半财年,归母净利润亏损7720万加元,同比增亏30.63%。

鲜活的成败案例也为中国羽绒服品牌的未来发展提供了经验教训:羽绒服的高端市场正在收窄,大众化、性价比才是主流。

消费趋势的变化也迫使品牌调整发展策略。

摸到了高端化门道的波司登,必然会坚守中高端市场的“城池”。借助当下运动户外热潮,波司登正在基于核心羽绒服产品进行场景扩展与功能延伸,比如推出轻薄羽绒服、户外冲锋衣三合一鹅绒服等。

也有高梵这样的新兴品牌“迎难而上”攻坚高端化,力图成为“中国版Moncler”。只是,在品牌力塑造上,作为“Moncler平替”出身的高梵道长且阻。

在大众市场,鸭鸭、雅鹿这些品牌则凭借专业羽绒服品牌的心智与低廉的价格,获得了新生。比如鸭鸭,在低端市场如鱼得水,已经是百亿营收规模;雅鹿也在“闷声发大财”,据斑马消费报道,雅鹿仅电商业务的年收入规模就曾攀至20亿元。

为了稳坐羽绒服行业的王者市场,波司登在主品牌站稳了中高端市场后,也紧跟消费趋势开始发力大众市场。在2023年下半年的业绩会上,波司登表示会在主品牌继续高端化的基础上,通过旗下雪中飞、冰洁等二线品牌加大普惠羽绒服赛道布局。

羽绒服市场,再一次热闹起来。

无论未来中国羽绒服市场的格局如何,至少中国羽绒服品牌在经历了快时尚冲击、国外品牌分食的竞争压力之后,已经站稳了高端市场的波司登归来仍是“王者”,而那些曾经推动羽绒服进入人均可得的大众市场的品牌们,也已经纷纷迎来了新的“春天”。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此内容为【螳螂观察】原创,

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泛财经新媒体。

•微信十万+曝文《“维密秀”被谁杀死了?》等的创作者;

•重点关注:新商业(含直播、短视频等大文娱)、新营销、新消费(含新零售)、上市公司、新金融(含金融科技)、区块链等领域。

[详情]
2024-03-08

文 | 智能相对论

作者 | 叶远风

大模型驱动千行百业智能化变革已经成为广泛共识,下一步的问题是,企业要如何更好地推进?

近日,“2024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第二届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成功举办,其主题“更安全、更开放、更普惠——让大模型真正成为新质生产力”为大模型的走向定了调。

而值得关注的是,该大会唯一战略合作伙伴中软国际的一系列能力、产品及方案的展出,官方提出的“打通AI落地应用最后一公里”,则将大模型如何走向应用落地、推进智能化转型升级进行了系统呈现。

从政企需求出发,在华为以及昇腾AI的帮助下,中软国际趟出了一条解决企业大模型推进问题的道路。

挑战:面对“更陌生”的大模型,客户需要完成“最后一公里”跃迁

大模型仍然是政企智能化转型升级的一部分,而针对智能化转型,一份对中国多个行业的500多家大型企业决策者进行的调研报告显示,80%的企业因为缺乏自身相关的能力基础、人才储备、变革经验等,希望能够得到外部全面的而非某些维度的支持。

到了大模型时代,毫无疑问,随着复杂性的进一步提升,组织的这种渴求只会越发明显。再加上,大模型本身带来的技术进步节奏几乎以周为单位,一小段时间没有跟上,就有可能陷入被动的竞争局面,留给企业们的时间窗口也变得越来越短。

于是,单一维度的大模型服务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要,能够真正全程帮政企组织完成应用落地、实现“最后一公里”跃迁的服务迫在眉睫。

中软国际副总裁、AIGC研究院院长、解放号总裁万如意在《解放生产力,共赢新生态》主旨演讲中提到,大模型不仅仅是提供“工具”,而应该成为客户企业的“伙伴”,其实,当下的政企客户们也需要的是“伙伴”,而不再只是卖生产力工具的外部合作方。

破局:华为与昇腾助力,中软国际“打通AI落地应用最后一公里”

在本次大会上,中软国际展示了灵析问数产品解决方案、JointPilot灵析平台、“问系列”大模型应用一体机、模型工厂整体服务能力、大模型运营管理系统LMBSS、AIGC咨询服务及落地案例等AIGC产品、服务和行业方案。

中软国际提出“打通AI落地应用最后一公里”的理念,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在整合大模型应用架构各层能力和资源后,提供一站式从算力到模型到应用全面打通的能力,满足政企客户的具体业务需求。

换句话说,在中软国际的构想与实践中,所有复杂的东西都由其消化承担,政企客户组织只需要面对屏蔽了技术复杂性、解决了建设细节问题的友好界面,在提升生产力、实现业务增值的全程中,灵活高效的获得大模型赋能支持。

例如,中软国际灵析问数解决方案融合了中软国际场景大模型与数据分析核心技术,让客户无需掌握复杂的SQL知识,通过自然语言文字或语音对话即可完成深入数据挖掘、辅助提供决策建议,让管理者、业务人员及分析师轻松完成多种业务场景下的数据查询、数据分析以及结果的可视化输出。

此外,中软国际JointPilot灵析平台以赋能大模型应用落地为目标,提供“全过程AI应用一体化平台”,从模型和资源封装接入、数据/知识检索能力增强、应用编排生成和合规约束……所有大模型落地必须要有的能力,被“包圆了”。

目前,中软国际构已经建了一套“模型工厂”整体服务,这是一个面向行业客户提供大模型开发和应用服务的专业平台:

在体系上,模型工厂基于多形态大模型底座,对接算力中心、模型提供商、政企客户三类客户,一方面,简化模型训练和智能应用开发过程,提高开发效率,另一方面,又以咨询选型、数据建设、模型微调、模型评测、AI应用开发和集成部署帮助客户解决大模型落地的五大困难,端到端满足政企客户“上马大模型”的需求。

由此,所谓大模型应用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值得关注的是,既然是面向千行百业政企客户,屏蔽了产业链的复杂性,那么中软国际“打通AI落地应用最后一公里”的背后,也一定离不开产业链的鼎力支持。

以大模型最迫切需要的算力资源以及算力服务配套为例,昇腾AI就成为关键的产业链协作者。

此次发布会的许多成果,就是中软国际依托昇腾AI、云、算力等各方产业合作伙伴协作打造。

除了大会上展出的中软国际“问系列”大模型应用一体机中直接应用到了昇腾AI的硬件能力,上文提到的JointPilot灵析平台和模型工厂也都以昇腾算力为重要算力支撑。

事实上,昇腾AI还与其他产业链协作者一起,与中软国际在数据处理、模型训练微调、模型部署、行业AI应用开发等环节开展了广泛合作,联创了数据集、工具库、模板库、算法库等,让政企客户大模型使用门槛大大降低,让“最后一公里”不再遭遇障碍。

提速:ISP升级IAV,千行百业加速完成“最后一公里”跃迁

如果说中软国际的一系列动作解决了面向某部分客户的AI落地应用最后一公里问题,那么下一个问题在于,千行百业无数的政企组织都在迫切等待大模型,怎样“提速”让这个过程得到更大范围的覆盖?

答案是生态。

在此次大会上,万如意博士宣布中软国际将与华为以及昇腾AI共同推出JointPilot计划,这个计划简单说,即一头对接昇腾AI等算力资源,一头对接客户,中间邀请数字化生态中的ISV加入,在华为、中软国际的共同帮助下,实现产品方案的大模型改造升级的复制,从而让更多的政企组织能够打通“最后一公里”。

为此,华为方面与中软国际还表态要将ISV伙伴升级为IAV(Independent Agent Vendor)伙伴,并提供包括模型网关、模型工厂服务、昇腾AI算力资源以及市场资源等一系列赋能。

对ISV伙伴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拥抱大模型红利的机会。

而更重要的是,昇腾AI与华为、中软国际、IAV们共创共拓共赢新生态的同时,千行百业的智能化转型进程也将被“JointPilot计划”所加速。

当然,“JointPilot计划”的执行,还离不开更宏观层面的规划作为支撑。

此次大会期间,华为联合中软国际等20余家企事业单位联合发起“大模型应用产业联合体",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产业的深度融合,尤其要推动大模型领域的突破和创新。

宏观层面的产业联盟,无疑将为打通AI落地应用“最后一公里”创造更良好的外部条件。

动能:根技术发展,提供大模型价值创造的持续源泉

中软国际称其未来还将与华为、昇腾AI等产业链合作方“携手共建人工智能生态”,尤其要发展“AI国产高端硬件平台+AI全栈应用服务”,联合打造“业内一流AI大模型算力/算法/数据/应用等融合解决方案”,夯实算力服务等能力。

这个规划中,不难看出,算力是绕不过去的关键词。

事实上,在中软国际“打通AI落地应用最后一公里”的理想追逐中,算力也始终作为最基础、最澎湃的能力来源。

所谓“最后一公里”打通的本质即是屏蔽复杂性,而这离不开算力资源方的通力合作,尤其是在基础软件、基础硬件的根技术上的创新发展,使得很多简化的、成体系的开发过程得以实现,或者训练、部署效率能够加速,等等。

这方面,华为作为昇腾AI产业生态的重要参与者,一直大力推动昇腾AI根技术的进化。

除了底层硬件不断迭代,可以看到,这些年来,CANN异构计算架构针对AI、大模型需求进行了不断优化,典型如构建Transformer加速库等提升大模型计算效率,优化执行器提升整体性能等。

此外,在直接面向大模型训练的开发框架上,昇腾AI既支持业界主流的PyTorch、飞桨、昇思等框架,“自家”的昇思开发框架也针对大模型进行了大量针对性优化,并在持续迭代当中。

在驱动大模型发展的成绩上,目前已有50+业界主流大模型基于昇腾训练迭代,而在这个数字的背后,更应该看到,根技术的进步正在通过AI产业生态放大,配合中软国际这样的关键伙伴与IAV们一道“打通最后一公里”,将智能化价值最终落地到千行百业当中。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此内容为【智能相对论】原创,

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AI产业新媒体;

•澎湃新闻科技榜单月度top5;

•文章长期“霸占”钛媒体热门文章排行榜TOP10;

•著有《人工智能 十万个为什么》

•【重点关注领域】智能家电(含白电、黑电、智能手机、无人机等AIoT设备)、智能驾驶、AI+医疗、机器人、物联网、AI+金融、AI+教育、AR/VR、云计算、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等。

[详情]
2024-03-05

文 | 智能相对论

作者 | 李源

ECS(云服务器)最高降36%、OSS(对象存储)最高降55%、RDS(云数据库)最高降40%……

阿里云惊人的降幅,一次性把国内云计算厂商的价格战推到了白热化阶段。

这次能级大到“破圈”的降价,可能并不只是云计算行业在“规模”竞争这里的一次强化,其背后,是集体转向公共云后一些新的玩法逻辑在冒出。

在价格让利这件事上,阿里云质疑AWS、成为AWS、超越AWS?

时至今日,可以说,聚焦公共云战略,是阿里云向AWS玩法完全靠拢的关键标志。

换句话说,在这之前,虽说国内业界都认为阿里云在“对标AWS”,但本质上,阿里云在降价这件事上,可以说一开始是“质疑AWS”的。

有统计显示,成立17年的AWS共降价了105次。

阿里云在规模与市场集中度上向AWS看齐,但在公共云战略之前,更多的仍然是尝试抱住“国内私有云市场气氛更浓”这个特殊机遇。

AWS公共云上的客户,包括NASA、FINRA(美国金融业监管局)、FDA等100多家公共事业部门,GE、诺华、西联汇款、Capital One等包括金融业在内的众多传统企业巨头。

而国内政务、金融、国有大中型企业等领域的主体,在监管合规、数据安全等方面的外部要求和自我要求严苛,自然而然,中国私有云被认为形成了全球独树一帜的市场。

在“规模”这个对云计算厂商至关重要的指标上,私有云所能带来的价值诱惑是不言而喻的,彼时,各云计算厂商疯狂争抢大合同额的集成项目,老大阿里云当然不例外。

那时候,大规模降价并不是也无法成为市场主旋律。

出于种种原因,私有云并没有达到诸多厂商的预期,不只有阿里云,腾讯云等也受到了挫折。

于是,玩法还是要回到与AWS一样的轨迹上来,要保持优势,足够“剂量”的降价让利,快速、直接拉起业绩表现,一方面占领市场,一方面给股东交待,是必然的决策。

历史证明了,无论在什么阶段,只要能够承受得住,“价格战”、让利都是抢占市场、赢得用户选择的最好的策略。

于是,在降价这件事上,阿里云终于“成为”了AWS——100多款产品、500多个产品规格的官网价格平均降低20%,最高降幅55%,把过去“欠”的降价脚步一次都补齐了。

仅就价格这件事而言,在国内中小企业市场,阿里云可能已经没有对手。

而“成本-成长-成功”这样的逻辑链路的提出,意味着在战略层面,阿里云对降价的重视程度,可能已经“超越”AWS——后者只是把降价当成一个例行市场营销方式,而并未围绕降价去做什么宏观规划。

价格让利的背后,是公共云的创新空间

AWS降价了100多次,肯定不是拍脑袋决策,行业头部的地位表明了公共云玩法必然与价格让利紧密关联。

很多人一听“价格战”就有点反感,实际上,在先期技术足够成熟后,只要不是玩命的、倾销式“价格战”,本身就是市场竞争的良性组成部分。

正常的“价格战”,从来不破坏市场;长期而正常的“价格战”,只要不是歇斯底里,带来的改变主要是能够博取更大的创新空间。

在云计算这里,一边是紧迫的业绩要求,一边是不得不、必然要大力投入的各种技术创新才能不断跟随与满足用户复杂的需求(例如当下的大模型对云计算提出了更高、更严苛的要求),投入大、周期长。在这之前,阿里云自研的飞天操作系统、神龙弹性计算、盘古云存储、洛神云网络、polarDB数据库等显然已经到了技术收获期,去年发布的通义千问也长期位于国内大模型第一阵营,技术红利在不断释放。

以“成本-成长-成功”为主线,阿里云要长期价格制胜,也必然会让广大中小企业获益——价格低,就是够得着。在保证业绩与市场占有率(代表云计算最重要的规模,能够产生规模效应,规模越大则竞争优势越为明显)的同时,不断投入技术创新,避免“还没等到创新成果出现那天就熬不住了”。

于是,通过价格让利,有条件、有能力去持续、大投入进行创新;同时,又让更多人“先上车”,来了、知道了、有了认知,自然而然也就有了进一步推进创新服务的机会。

换言之,价格战未必会损害创新力,相反,只要“操作得当”,是能够促进创新的。

当然,一个重要前提,是厂商能够承受价格让利。阿里云长期投入带来的规模效应,以及各项技术成本的节约是大幅度价格让利的底气,“成本-成长-成功”的主线,成本被摆在了第一位。

回过头来看,这就是AWS一直以来的发展主线,一边降价带动市场,一边用市场带来的收益不断推进创新,滚动向前、向上。而这种玩法,也主要存在于公共云,说明在公共云战略转向后,阿里云大幅度价格让利早已成为定局。

在这种做法的另外一边,是暂时不进行大幅度降价而同时推进创新,例如华为云,其做法与其没有直接承受资本市场的压力,在持续的创新投入上客观上更为从容或有关系——2023年年初近百款软硬件开发工具、metaERP、GaussDB数据库、盘古大模型、昇腾AI云服务,2024年面向AI的十大系统性创新,都显示出价格让利对应的另一面的景象。

大路两条,各走一边,各有实情,没有高低对错。

对应地,对用户而言,很多对基础云服务的需求,直接选阿里云即可,不用犹豫。

只是,对阿里云这种价格战主力而言,怎么继续成本优化、让利中小企业,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结语

价格让利虽然不一定能够“药到病除”,但是一针下去效果立竿见影是肯定的。

在价格战这条路线下,阿里云的市场表现一定会回弹,通过让利让更多中小企业实现快速的业绩回暖。

一个隐忧是,是否会把行业整体卷入到无尽的价格拉扯中?胜负全靠价格?

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在“上云率”还远远不足时,云计算的市场空间还很大,大模型等紧迫的技术创新会推动整个行业进步,降价不应该当作某个企业的行为,尤其是发生在阿里云身上时,更应该从宏观角度看——这只是云计算行业整体上增加“上云率”的一次行动罢了。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此内容为【智能相对论】原创,

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AI产业新媒体;

•澎湃新闻科技榜单月度top5;

•文章长期“霸占”钛媒体热门文章排行榜TOP10;

•著有《人工智能 十万个为什么》

•【重点关注领域】智能家电(含白电、黑电、智能手机、无人机等AIoT设备)、智能驾驶、AI+医疗、机器人、物联网、AI+金融、AI+教育、AR/VR、云计算、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等。

[详情]
2024-03-04

继去年ChatGPT全网爆火后,OpenAI在今年开年又发布“王炸”产品Sora,再度轰动全球。

这款生成式AI产品不仅能够基于几句简单的文本描述生成一个长达一分钟的视频,而且还能试图理解并模拟现实世界的规律,把视频的动态趋于现实合理化。

AI的创造能力迎来全新突破,一方面人们感叹AI的强大以及进化速度之快,另一方面这似乎又预示着AI对传统行业的替代进程正在加速。

机会与挑战共同呈现,这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如何在汹涌的AI浪潮中活下去并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明确且严肃的议题。

对此,中央的诸多会议和指示已经给出了方向。在今年1月31日,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何为新质生产力?简单来说,即“以科学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这是目前企业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对应市场的表现直白来说,就是学会借助云计算、AI等前沿技术实现数智化升级。

然而,具体应该如何做呢?市场需要探索并给出相应的方法。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得先把中小企业“扶上马”

无论是ChatGPT还是Sora,两者的成功与爆火都离不开一个重要因素,即扎根云端,借助云上的澎湃算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以这些明星产品为代表,市场给出的技术创新路径已然明确。简单来说,没有跑在或生长在云端,很难真正实现技术上的创新突破。

因此,一步步推导过来,不难发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打造新质生产力,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为数智化升级,而数智化升级的首要前提则是“上云”。

从技术的角度来说,上了云才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事实上,很多中小企业以数智化升级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都是基于云端实现的。

比如,华海通信、龙记集团等企业就是通过携手华为云,在上云的基础上解决了诸多业务发展的问题,并成功实现数智化升级。

那么,对于以云厂商为代表的数字化服务商而言,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把中小企业先“扶上马”,即做好上云的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扶”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动作。很多中小企业特别是身处传统行业的中小企业,他们既不了解IT,更没有相应的人员、资源部署IT且自发完成数智化建设。

以全球范围内的公有云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公有云渗透率大幅落后于欧美成熟市场。其中,美国以公共云形式提供服务的算力占比为60%,而中国仅为28%。也就意味着,中小企业上云仍需教育且普及。

那么,面对这样的情况,云厂商就得考虑从多方面入手来把中小企业“扶上马”。

在华为云上就能明显看到“扶”的动作,一方面华为云提供全方位的上云专家咨询服务,从规划咨询到搭建基础设施等等,手把手教会中小企业如何上云、用数、赋智。另一方面,华为云已经推出开年采购季活动,不仅有多种福利玩法如开屏好礼、轮盘抽奖、大额返券等等,更有上万元开年礼包相送,以最大诚意帮助中小企业轻松上云,让上云体验不再“高不可攀”。

技术不懂?手把手教学,专家团队一对一咨询。门槛太高?开年福利大放送,上云省心又可靠。就现阶段中小企业的有限条件而言,云厂商的“扶”就显得尤为重要。

开年采购季助力高质量发展,华为云“再送一程”

当然,“扶上马”并不意味着发展的结束,对于企业发展而言,上云不是终点,恰恰只是起点——如何在上云后利用云的优势开展数智化升级,才是中小企业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

那么,云厂商把中小企业“扶上马”后,还得“再送一程”,把数智化升级的路径走通了,对应的新质生产力才能涌现,进而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

具体又该如何行动?从华为云的开年采购季活动结合其本身的产品服务来看,云厂商“再送一程”理应从三个层面入手,才能做好中小企业的数智化升级。

一是服务模式“再送一程”:有产品,有服务,还有经验。

在企业的上云进程中,外界或许会陷入这样的认知误区,认为上云就只是借用云厂商的服务器罢了。但实际上,现阶段的中小企业上云已经进入了更深度的合作阶段,中小企业对云厂商的需求包括技术、产品服务甚至其自身的企业发展经验等等。

具体的,华为云在开年采购季就聚焦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痛点与业务场景需求,汇聚了云服务器、云数据库、内容分发网络等热门产品,以及昇腾云服务、网站高可用、Web及移动App上云等爆款解决方案,还有面向制造、零售、电商、游戏等领域推出行业专属上云方案。

与此同时,华为云也在把自己过去数十年的数智化升级经验、品牌出海经验等一同开放给中小企业客户,让他们在数智化转型的道路上可以“摸着华为过河”,规避因信息差而导致失败的风险。

二是技术路径“再送一程”:“上云”“用数”“赋智”三位一体。

区别于过去为了上云而上云,中小企业借助数智化转型打造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上云后的事情,即用好数据、做好智能化升级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中小企业的需求在升级,而云厂商的理念和技术服务也要同步迭代。

对应的,云厂商的技术路径不能割裂,是延续的。例如,华为云开年采购季在上云之外,就积极围绕用数、赋智两大方向打造数据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激发数据潜能,并充分释放AI生产力,助力企业实现全业务、全流程智能化升级。

三是生态合作“再送一程”:中小企业与云厂商之间的关系向生态化转变。

不同于过去的软件产品模式,企业上云并不仅仅是多一个技术服务商,更是加入一个全新的生态。作为数智化服务商,云厂商们也在以云为底座,致力于打造开放共生、融合共赢的产业生态,让中小企业在生态中获得更大的商业成功。

很多企业既是华为云的客户,同时也是华为云的合作伙伴,他们共同携手华为云又继续服务了行业内的其他企业、下游机构等等,从而把上云的价值扩展到全行业、全产业链,不仅实现了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甚至也推动了行业的整体突破。

如今,华为云生态聚合了全球超4.5万家合作伙伴、超600万开发者,华为云商店上架商品更是超10000款,销售额超千万的伙伴超150家。蓬勃发展的产业生态是中小企业获取市场资源、商业资源以及技术信息的重要渠道,对于打造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多了这一“程”,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才有了保障

虽说只是“再送一程”,但实际上这背后的云厂商和中小企业关系已然发生改变,具体的技术模式、服务模式甚至是生态模式都在同步变革,不仅仅是多了一项技术对业务的赋能和创新。

在实际的应用中,这解决的也不仅是技术上的问题,还有中小企业没基建、没市场、没渠道、没资源、没人才等等问题——这些都是中小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比过去的服务模式,中小企业不再是拿着服务商的产品独自摸索着前进,而是携手华为云一类的云巨头及背后的产业生态共同探索、共创发展。

当产业底层的服务逻辑出现了改变,那么对于云厂商而言,其所追求的产业目标也有所不同。像华为云的道路是生态共赢,比起简单的降价去扩大云产品的销售情况、云行业的市场份额,华为云显然要更加关注技术应用的价值反馈以及产业生态的共生共赢。

日前,阿里云在开年抛出全线下调云产品价格的信息,一时引得市场喧哗。降价固然能带来一定的关注,但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更重要的是上云所带来的价值反馈,毕竟现在早就已经过了为了上云而上云的阶段。

因此,华为云在开年采购季活动中更加注重客户需求的解决,并据行业和业务特点,搭建了多套便捷高效的上云解决方案。其中,昇腾云服务提供了高性价比的AI算力,以全链路云化工具链,使能“百模千态”应用快速落地;网站高可用解决方案能有效保障企业云上业务连续性,让网站可用性达到99.9%;数据库上云解决方案提供了多种迁移方案,能有效支撑业务、应用快速上线;数据灾备解决方案可为线下IDC数据及云内数据提供备份,备份数据可靠性达11个“9”等等。

同时,华为云还依托多年服务经验沉淀,推出了行业专属上云解决方案,有效满足各行各业的数智化升级需求。比如在制造业领域,ERP上云、OA上云、华为云工业应用会员等解决方案能够助力制造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管理运作效率;在零售领域,用户增长服务、KooMessage等解决方案为企业打开数字化营销新入口,助力企业真正获取商业反馈。

总的来说,对于中小企业上云这个事情,有人强调企业的钱要花得少,而华为云则是在意企业的钱要花得值。就好比,业内上云的平均花费是1块钱,有的云厂商强调花8毛钱出1块钱的效果,而华为云则是在意企业能否就花1块钱出2块钱的效果。

当然,无论云厂商在意什么,强调什么,最终能让中小企业成功打造新质生产力,实现数智化升级的,才能保障最终的高质量发展——这依旧是市场关注的重点。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AI产业新媒体;

•澎湃新闻科技榜单月度top5;

•文章长期“霸占”钛媒体热门文章排行榜TOP10;

•著有《人工智能 十万个为什么》

•【重点关注领域】智能家电(含白电、黑电、智能手机、无人机等AIoT设备)、智能驾驶、AI+医疗、机器人、物联网、AI+金融、AI+教育、AR/VR、云计算、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等。

[详情]
2024-03-04

文|琥珀食酒社

作者 | 青宸

2023年,不论是头部,还是中小中国连锁咖啡品牌,都被卷入了蒙眼狂奔的浪潮中。

作为这股浪潮的主要推动者库迪咖啡,在2024年似乎打算继续贯彻“烧钱营销+低价补贴”的策略打法。

2月26日,库迪咖啡宣布开启“好咖啡全场9.9不限量”促销活动,该活动为期三个月,活动期间,除交通枢纽和旅游景点等少数门店外,其余全部门店全场饮品每天9.9元促销,不限品类和数量。

然而,这场优惠活动推行还没几天,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却出现了不少对库迪的吐槽。

(图源:小红书)

有河南的库迪员工表示,在未告知的情况下,被调岗降薪,并且在全程不知情的情况下,签了调岗协议,随后又被以“未打卡旷工三天”的理由要求自离......

(图源:小红书)

还有人爆料称库迪开始全面解雇托管店店长,之后托管店店长与库迪及库迪合作的人力资源公司都不再有劳动关系,工资由联营商直接付给店长,托管模式名存实亡。

针对这些吐槽,有人表示“忽悠不到新的大怨种联营商,不裁员怎么节省成本呢?”;还有人认为“解雇托管店店长,库迪可以省下一大笔钱还债,还能避免未来劳动纠纷的风险”......

库迪又一次陷入资金紧张的疑云中。

捉襟见肘的现金流,撑不起“9.9元喝一杯”

这已经不是库迪咖啡第一次被市场质疑“现金流境况可能不容乐观”。

早在去年6月份,库迪被曝开始用承兑汇票给供应商结算,以及其打造供应链基地的2亿美金会分10年投资,且是与各大供应商合资的形式。

前段时间,库迪又推出了人机协作、强制卖酒和自动订货等多个被联营商盖帽“骚操作”“变相融资”“占用资金”的活动。

2月份,每日经济新闻还报道称,有餐饮业内人士透露,库迪在供应链上拖欠的货款较多,到春节前都有好多账款没有结掉,可见库迪的现金流问题并不是毫无缘由的谣传。

质疑声越来越大,联营商们的不满情绪愈加高涨,在这样的背景下,库迪近日终于回应表示:“目前我们现金流安全,我们已经做好了5年的规划以及财务模型,以保障供应链体系建设、人机协作战略实施以及品牌营销活动的顺利进行。”

库迪不是一家上市公司,并未对外披露过财务状况,但从一些数据来看,“现金流安全”的说法或许存在一些水分。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在连锁咖啡行业,2023年仅前4个月就发生了23起融资。而M Stand、小咖咖啡、小咖主等数十个新兴咖啡品牌在去年更是合计拿下了近20亿元的融资,超亿元级别的就有7个,其中,不乏天图资本、金沙江创投等明星机构。

资本对咖啡的追捧力度不减,但库迪却似乎被资本“遗忘”了,迄今为止,一笔融资都没完成,而这或许也与陆正耀财务造假的“黑料”有关。

除了无资本撑腰之外,招商证券丁浙川、李秀敏等分析师还通过对库迪2023年上半年的收入与支出测算,发现库迪2023年上半年的主要资金来源于联营商,合计在5亿元左右,而营销费、管理费、联营商补贴等主要支出合计超6.5亿元。

(图源:招商证券)

也就是说库迪的主要收入覆盖不了主要支出,而这还发生在库迪新店增速还没有大幅下跌的2023年上半年,可以推测在下半年新店增速下滑之后,库迪的现金流情况或许正在变得更加恶劣。

在现在这个时间节点,库迪推出的“好咖啡全场9.9不限量”促销活动,从8.8涨到9.9, 选择与产品力和品牌力更胜一筹的瑞幸站在同一价格水平去竞争,其实一定程度上也透露出了库迪在现金流上的虚弱。

两头不讨好,库迪能否挺过“倒春寒”?

库迪咖啡现金流吃紧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可就算库迪打着赔本赚吆喝的主意,消费者却并不买账。

一方面,部分消费者觉得这个活动并无诚意可言。因为库迪在推出“9.9不限量”的活动时,就在标榜自己“拒绝缩水”“拒绝限制”“拒绝烧脑”“拒绝套路”。

然而现实却是从去年7月开始,库迪已经屡屡提价,即使是团购价,也从8.8元一度涨到了最高14元以上,即使是目前的9.9元,也较8.8元上涨了12%。

在抖音和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就有不少消费者针对库迪此次促销活动表示“还我8.8”,更有人直言“库迪实际上是涨价了”“原来都是8.8,现在9.9搞得和大降价似的”......

(图源:小红书,抖音)

另一方面,还有一部分消费者的抱怨主要集中在库迪的产品上。部分冲着9.9去的消费者,在尝试了库迪的产品后,在社交媒体上抱怨道“怎么做到3个味道都几乎没有的寡淡”“像喝了一杯多加了几倍水泡的黑芝麻糊”“像喝了桶米饭汤+咖啡液+橙汁”......

(图源:小红书)

没能摘除“难喝”标签的库迪,已经失去了不少消费者的拥趸,更严重的是,即便补贴有所提高,但部分信心受损的联营商也不愿再“流血陪跑”了。

本来就因为年初联营商会议上,新品原料将由总部统一推单,门店在两小时内确定或调整,以及强制卖酒的“骚操作”,使得不少库迪联营商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痛陈自身遭遇。

而严重脱节,却一直不得重视的供应链问题,也让库迪联营商叫苦不迭。

过去一年里,库迪的供应链短板十分明显,日常原料还是物料,都长期处于不规律断货状态, 招商证券丁浙川、李秀敏等分析师对此表示:“库迪的模式整体是不健康的,短时间内加速拓店实际留下了巨大隐患,比如供应链能力跟不上。”

为了挽回联营商的心,库迪画起了“大饼”,去年7月,库迪咖啡华东供应链基地正式揭牌,落户安徽马鞍山市当涂县。

当时说的是,去年下半年就投产,预计年产能4.5万吨,结果库迪首席策略官李颖波又改口说,当涂华东供应链基地将于2024年初陆续投入运营。

多次延期后,该供应链基地的首个生产项目终于在今年1月30日,在当涂经开区投产,然而很快消费者和联营商发现,库迪的缺货问题却仍然没有得到改善。

对此,库迪表示这个项目主要生产纸杯、纸袋、吸管杯套等包装产品,至于欧艺食品项目、咖啡豆烘焙项目,可能要推迟到5月和8月才能正式投产。

又一次被放鸽子,库迪联营商信心进一步受损,而深陷亏损漩涡,则成为了压倒库迪联营商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不少消费者表示,有的库迪店开业三个月就倒闭了;更有甚者,装修花了三个月,营业一个月就倒闭了。

根据“产业科技”测算,开一家库迪门店的起始费用在40万元上下,包括5万元保证金,基础装修、硬件设备等22.5-51万元,以及租金、人力、水电等成本。目前库迪多数门店的日销量在200-300杯之间,按日单量300杯测算,月毛利在27000元,库迪每家门店员工至少在4名,有的甚至达到6名以上,那么人员费用按5000每月计算,则至少在2万元,每月房租1万,水电3000,扣除这些,联营商大概率只能赔本赚吆喝。

如今,回流的资金难再覆盖烧钱补贴的成本缺口,库迪不去尽快提升产品力、补齐供应链短板,反而还是一味通过补贴大打价格战,联营商的盈利周期被不断拉长,可以预见到,接下来等待库迪的,将会是一场“恶战”。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扎根新消费,探索新商业,研究消费者、观察产业链。

[详情]
2024-03-04

文|琥珀食酒社

作者 | 宏一

春节的高端局酒桌上,“非茅即五”是很多人都会做的选择。前者是酱香型白酒的天花板,但后者却是浓香型白酒的“后来者”。

浓香型白酒的“鼻祖”,实际是坐拥国宝级窖池的泸州老窖,其上市时间也比茅台早了整整7年。而泸州老窖的超级大单品国窖 1 573 ,也一直是高端酒局的“常客”。

只是,哪怕2023年8月泸州老窖将国窖1573的出厂价调至了980 元——比飞天茅台的出厂价还贵11元,国窖1573的产品力在消费市场,也仍是比茅台、五粮液要弱。

这也使得,国窖1573虽然让泸州老窖在利润表现上能按“茅五泸”排座次,但在营收规模上,“浓香鼻祖”泸州老窖不仅被五粮液后来居上,甚至连洋河股份都追不上。

明明是“浓香鼻祖”开场的“顺风局”,还手握国窖1573“能打”的大单品,为何泸州老窖在消费心智上不仅被茅台、五粮液甩开了一大截,甚至还得与洋河股份、山西汾酒争“老三”?

1

泸州老窖本可以像茅台一样,在浓香型白酒市场傲视群雄,但却把“王炸”打成了“对三”,搞得连“老三”的地位都难保。

泸州老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泸州武举人舒承宗,借势泸州地处沱江与长江交汇处的这一“西蜀门户”位置,创办了舒聚源酿酒坊——泸州老窖的前身。

自舒聚源酿酒坊筑窖酿酒以来,450多年,泸州老窖的窖池持续酿造,从未易址,浓香血统始终纯正。

新中国成立后,泸州老窖也是首个实现百万级规模的酒企。五粮液虽然也不差,但彼时的五粮液,因为宜宾遭受过日军轰炸已经有十多年断产,还在着手恢复生产酿造中。泸州老窖还派出了泸州的酿酒技师,帮助五粮液重建酒窖,向宜宾酿酒工人传授浓香工艺,助力五粮液重新恢复生产。

开句拿着这样一把“王炸”牌,却没能登顶白酒市场,因为泸州老窖打了两次“错牌”。

1988年,国务院提出放开名烟名酒价格,实行市场调节,是第一次。

这一年,泸州老窖的年产量已经达到了四川其他四个名酒厂——郎酒、剑南春、五粮液、全兴的总和。根本不愁卖的泸州老窖,没有嗅到市场经济下,爬上高端白酒金字塔尖的机会。

对于泸州老窖来说,千年文化、百年传承、技术顶尖、市场向好,已经够有排面了,还要怎么高端?

诶,泸州老窖心思还是太单纯了。你得涨价啊,你得饥饿营销啊,你的国窖1573得往更高端的塔尖上钻啊,你得让自己在市场形成物以稀为贵的追捧之势啊!

看看那些在中国市场所向披靡的奢侈品,不就是不停地循环涨价、缺货的套路,让消费者生怕在下一轮涨价之前买不到而趋之若鹜么。

最先看透这一点的,是五粮液。

从1989年开始,五粮液走上了涨价之路,产品价格依次超过泸州老窖、茅台,一路涨成中国白酒行业最名贵的酒。

卖得贵必然高端啊,这种简单粗暴的套路,消费者还真买单。

毕竟在中国的白酒消费市场,白酒本来代表的就是社交牌面,贵的酒就不是自己喝的,而是拿出去镇场子的。

本来当时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这些品牌都不相上下,但五粮液最先成为最贵的酒,排面不就来了嘛。反正请客送礼就是这样,只挑贵的,不挑对的。

靠涨价站在了高端的金字塔尖,搞定了消费心智,五粮液趁势扩大产能,就直接把“浓香鼻祖”泸州老窖,往下挤掉了好几个lever。

在高端市场所向披靡之际,五粮液还孵化出上百个产品系列,上千个子品牌,把泸州老窖远远甩在身后。从此市场再无泸香型之说,而提起浓香型,五粮液就是当之无愧的代表品牌。

从此,白酒市场就是五粮液和茅台在顶峰你追我赶。看着这个本可以属于自己的热闹,泸州老窖怕是后牙槽都咬碎了,但还得和血吞。

2

其实泸州老窖挺会在历史经验中吸取教训,只是又在不恰当的时机,打出了不恰当的牌。

高端白酒的排面,使得商务场合经常出现“吃饭一千块、喝酒一万块”的现象。尤其是政务消费场合。于是,2012年一声“三公”消费禁令落在了白酒市场,并引发了不小的市场地震,茅台、五粮液以及泸州老窖价量齐跌。

尽管如此,泸州老窖竟然将旗舰产品国窖1573提价了。

也不知道泸州老窖的涨价逻辑是不是这样:“三公”消费禁令压缩了高端白酒的消费市场,趁机涨一波价,高调地强调自己的高端,就会被存量消费群体选择。

只能说“浓香鼻祖”的鼻子不是很灵,这么硬的政策,都在夹着尾巴做人,还跳出来涨价表示自己很贵,就算买酒的敢买,喝酒的他也不敢喝啊。

该涨价的时候没反应过来,不该涨价的时候偏偏头铁,谁看了不得给泸州老窖竖个大拇哥呢!

这种特殊时期,泸州老窖早就不该玩五粮液玩剩下的涨价套路了,因为彼时的五粮液,也已经被茅台踹下白酒一哥的神坛了。

存量时期,白酒真正的高端价值,并不仅仅是产品价格卖得贵,而是品牌必须具有含金量。

五粮液登顶白酒王座,就是靠的品牌多,在增量市场攻城略地,但这也使得其品牌价值被稀释,在存量市场毫无竞争力。

茅台则是出台了《品牌管理办法》,砍品牌、减产品,高筑品牌价值护城河,从此在第一的位置上一骑绝尘,追赶者难以望其项背。酱香型白酒,也就此力压浓香型白酒,随着茅台的强势崛起而搅动风云。

而泸州老窖在跌了两次跟斗之后,也迅速认命了,只求保住市场老三的地位。但洋河股份不想给他这个机会。

泸州老窖提价国窖1573的行为其实只持续不到两年就以主动降价来顺应市场。只是,这个时候洋河股份早已经趁虚而入,推出不同系列“次高端”产品,让目标消费者“低调地享受世界”。与此同时,与泸州老窖同为四大名酒的清香型白酒开创者山西汾酒,也以惊人的业绩成为能追赶泸州老窖的一匹黑马。

自此之后,白酒市场格局非常稳定,老大老二稳定不变,老三则由洋河、泸州老窖、汾酒稳定“争夺”,但从营收规模来看,泸州老窖的优势每况愈下,不仅掉队洋河,还在2022年被汾酒超越。

这境地,泸州老窖,怕是要哭晕在自家450多年的老窖池。

3

如今,整个白酒市场,除了茅台老大哥,谁都不太好过。在集体去库存的动作下,寻找新的增长点也是当下的标准做法。

跨界就成了酒企们最先想到的解题思路。

虽然茅台与瑞幸的酱香拿铁,引爆了白酒的跨界玩法,但实际上,泸州老窖在跨界的路上也玩得不亦乐乎。

美妆是泸州老窖最喜欢的跨界领域。

早在2016年,泸州老窖就与气味图书馆合作推出过香水,2018年泸州老窖又推出了“顽味”定制香水,这两次跨界,均引发过现象级的讨论。之后的2020年,泸州老窖又与苍南老中医化妆品合作推出了酒糟面膜,但反响就比较一般了。

百年泸州老窖,来到Z世代当道的消费市场后,似乎长出了拥有一颗少女心,对美妆赛道格外执着。

2023年底,泸州老窖又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有了新动作,发布“中国酒粕美妆”系列,推出了面膜、沐浴露和洗发水三款产品。虽然这几款产品目前在电商平台上还没有上架,泸州老窖也没有为此造势宣传,但做惯了男性生意的泸州老窖,似乎真的想掺和一脚“她经济”。

倒也不是不可行,美妆是高利润行业已是共识,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研发出酒粕有益成分的美妆产品,只要能论证功效,大抵也是会有市场。

毕竟神,被宝洁收购的日本高端美妆品牌SKII,其王牌产品“神仙水”,核心成分便是提取自酒粕;而另一个日本美妆品牌PDC,核心产品也是基于酒粕精华的面膜产品。

在成分党风行的美妆市场,专攻酒粕精华的美妆品牌,还真是有缺口。而泸州老窖450多年的老窖池,能讲出来的故事,或许比SKII还动听。

当然,这也只是泸州老窖能寻求增量的一个方向。用来扩充产业版图也可以,但卖酒的主业务所面临的库存与价格倒挂的问题,却不能因为寻找新增长点就自动解决了。

茅台可以靠强大的品牌力和稀缺性,上调飞天茅台的出厂价,帮助经销商清理存货,但其他品牌就没能力这么做了。并且,当茅台都开始去库存了,其他品牌的压力只会更大。

就茅台这堪比货币的流通能力,都不想茅台给自己清点库存出来呢?

其实,泸州老窖如果不是非得争“老三”的话,在行业整体下行的情况下,表现已经算不错了。

翻看2023年的前三季度财报,泸州老窖营收219.4亿元,同比增长25.21%;净利润105.7亿元,同比增长28.58%。同期,洋河股份的营收为302.9亿元,同比增长14.35%,净利润102亿元,同比增长12.47%。

虽然营收上泸州老窖不及洋河股份,但泸州老窖净利润却领先于洋河。

当然,同期财报汾酒的营收表现也比泸州老窖要好,但利润也是不及泸州老窖。并且,清香型白酒相较于其他香型的白酒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不足,汾酒在高端白酒市场的话语权一直缺失。在这一点上,汾酒和泸州老窖并不在一个竞争维度。

如果非要执着于当“老三”,在两次打错了牌之后,泸州老窖不妨一边在当下的市场里苟住,一边学学茅台做深做厚品牌价值,拿回“浓香鼻祖”品牌优势。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扎根新消费,探索新商业,研究消费者、观察产业链。

[详情]
2024-03-04

文 | 螳螂观察

作者 | 余一

此前,外媒一篇“因中国游客消失让全球旅游业损失1300亿美元”的报道获得了全球大量关注,在国内也掀起了不小讨论,刨除政治相关因素,国人为什么不出国旅游了?用当下青年人的流行语来说就是,“不是国外旅游去不起,而是国内旅游更具性价比。”

2023年从西安、洛阳、长沙,到淄博,再到哈尔滨,从特种兵旅游到City Walk,再到年末军大衣和冲锋衣的走红,这种由年轻人主导的消费、生活方式正变得越发普遍,影响力也愈发巨大。

这种年轻人的消费观被称之为“反向消费”,即不再盲目地追求品牌与奢侈品,不再不问价格就疯狂购买实际需求之外的商品,而是更加注重性价比、消费体验、产品或服务的实用性和耐用性。

那么如何在这轮“反向消费”的趋势中赢得年轻人的青睐,就又成为了市场对品牌的一次考验。

新消费大潮之下,占领年轻人成为第一要素

除了上面提到的旅游,年轻人还在主宰更多的消费领域。如去年,国内新茶饮、新咖啡、各类潮玩IP、集合店都还在新消费趋势下爆发。

而抢占年轻人群体,都成为他们的第一准则。

例如去年的瑞幸咖啡,在营销上就赚足了关注,无论是瑞幸与茅台,还是瑞幸与《猫和老鼠》联名,青年人都知道是“套路”,却也愿意花小钱买快乐,并且还乐此不疲。以前人们都说茅台不需要广告,可或许只有茅台自己知道,不被年轻人待见后的代价会有多大,在“年轻人不再喝茅台”的相关话题爆出后,联名瑞幸、又相继推出冰激凌、巧克力甚至鸡尾酒产品,还找来周杰伦做代言,显然茅台深知年轻人的重要性。

▲瑞幸联名茅台推出酱香拿铁产品

为了迎合年轻人,也有许多品牌的选择是“加入其中”,即大胆启动“二代”接班策略。这么做的企业还不在少数,像被大众熟知的碧桂园、娃哈哈、特步、立白等等,皆是如此。

其中特步的丁佳敏,算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她牵头的特步女子产品,组建了几乎都是90后的年轻人团队,还签下迪丽热巴作为代言人,更是亲自下场拍宣传片,与年轻消费者打成一片,结果是可喜的,特步女子产品正式售卖的第一季度就实现了盈利。去年开始她负责的产品线,也由女子品类“半糖系列”扩大到了潮流品类“X基因系列”。

另外,也有“二代创业”的,就比如九牧集团年轻高端智能卫浴品牌“小牧卫浴”,共享九牧集团34年研发制造实力,专为年轻人而生,就是由九牧公子林晓伟这个90后创建并担任CEO。

▲小牧卫浴创始人兼CEO林晓伟

不同于茶饮、服饰等消费赛道,卫浴这个行业多少都显得更为“老气”,如何让卫浴产品更接近年轻人也就更加困难。

但小牧卫浴却做到了,并且还是以一种极为创新的方式。去年年轻人的社交圈中一直有个梗很流行,那就是“相比某某某歌手唱某歌,我也只能在洗澡时略胜他一筹”,这虽然是一个梗,却也侧面反映了一个需求,小牧恰逢其时推出了一款K歌音乐花洒,正好与之匹配。在去年的各种展会上,小牧K歌音乐花洒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体验,并获得了极佳的市场反馈, 离“10户年轻家庭6户用小牧”的品牌愿景,也愈发近了。

▲年轻消费者体验小牧卫浴K歌音乐花洒

通过茅台、特步、小牧的这些案例能看到,无论是营销,或是产品创新,触动年轻人的方式有很多,但回归本质其实就那么几个点。

俘获年轻人,靠什么?

要俘获年轻人,其中的两个关键就是“质价比”和“情绪”。

1、不仅要“性价比”还要“质价比”

所谓性价比是指同等配置下,一件产品的价格越低,“性价比”指数就越高。而质价比则是指,同等价格下,一件产品的品质越高,“质价比”指数就越高。

而当代年轻人不做选择,“性价比”和“质价比”他们都要。

茅台其实就是抓住了年轻人的这种心理。过去,几千块一瓶的茅台总是高高在上,在年轻消费者看来,除非是送礼,不然茅台是不具备性价比的。他们不愿只是为了“尝一口”而去花费几千块钱。于是就有了茅台与咖啡的联名,有了冰激凌、巧克力、鸡尾酒等产品,价格下来了,却依旧保持了茅台的品质,让年轻人只需花费较小的成本,便能享受到茅台的产品,这就是质价比,年轻人当然也就会趋之若鹜。

又比如小牧卫浴,相较其他卫浴品牌,小牧的产品更加注重“双比”。同样的智能马桶,在其他品牌还在5000左右的价位徘徊时,小牧已经大量推出轻智能马桶产品,这个轻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一是价格上的轻,另一个则是指在其他品牌还在不断为智能马桶做加法时,小牧却选择了做减法,不断将一个功能做到极致,以匹配年轻人简约的需求,当然该有的基础功能同样不会落下,座圈加热、无电冲厕、除臭除菌等功能都一应俱全,让年轻人花费较少的成本,也能轻松拥有智能马桶。

在质价比方面,小牧卫浴做得同样出色。都是几百元的淋浴花洒产品,小牧却玩出了更多的花样,瞄准数智花洒细分赛道,除了有前面提到的K歌花洒,小牧还相继推出了在年轻人中备受欢迎的增压花洒、除垢花洒、美白花洒、宠物花洒等爆款产品,同样的价格更好的品质,打动年轻人就这么简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小牧卫浴品牌价值突破101亿,荣获“中国高端数智花洒第一品牌”、“中国卫浴十强品牌”、“最具增长潜力新锐品牌”等权威奖项及认证。这些认证也成为了年轻人买单的最好背书。

2、还要有情绪价值

除了“性价比”和“质价比”,当前触动年轻人消费还需要依靠“情绪”。

什么是“情绪”?在快节奏的当代工作、生活中,年轻人越来越关注个人的情绪表达与释放。从躺平、摆烂、怀旧,再到集体发疯、多巴胺式的快乐传达……只有紧抓当下的情绪,才能使各大品牌打破与年轻人之间的鸿沟与障碍,让营销事半功倍。

特别是在这个商品过剩的时代,年轻人要的不再是商品的基础功能,而是能带来慰藉、释放又或是给提升幸福感的附加功能,这便是商品的情绪价值。

像这个冬天为什么哈尔滨能火爆出圈?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哈尔滨年轻人收获了满满的情绪价值。从冻梨摆盘、到免费糖葫芦、再到免费司机,还有官方主动出击,主打一个“有求必应”。让各地游客在哈尔滨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款待。

小牧卫浴作为一个“新品牌”,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崛起的一个秘诀也正是它能为年轻消费群体带去情绪价值。

2019年小牧成立之初目标就是瞄向年轻人群,其产品在设计、颜值等方面就打破了传统卫浴的“呆板”,深受年轻人喜爱;2021年品牌升级,从品牌、产品、门店、核心消费人群形成明显差异化;2022年,AI虚拟热潮正盛之时,发布卫浴行业首个虚拟人“潇沐”;去年,又接连发布K歌花洒、美白花洒、宠物花洒等产品,更是携手中国花游征战亚运,入驻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为国家队运动员提供卫浴备战保障。独家冠名的小牧之夜·张韶涵寓言世界巡回演唱会厦门站,让小牧卫浴和年轻人有了一场更近距离的亲密互动。

▲小牧之夜·张韶涵寓言世界巡回演唱会厦门站现场

这些在音乐与体育领域的跨界,正好踩在年轻人的兴趣点上,让年轻人觉得它是懂自己的,自然就会受到他们的青睐。

但是,无论是价值赋予还是情绪赋予,也是有方式的,简单来说就是“不靠灌输、靠共鸣”。

如何更懂年轻人?不靠灌输、靠共鸣

其实,多年来年轻人的喜好并没有发生太多变化,只是观念变了,或者说年轻人越来越难糊弄了。

过去铺天盖地的做做广告,不断用一些洗脑的词汇来灌输,或许就能获得不错的市场效果。而今,这些宣传方式能起到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并且一旦开始铺天盖地讲一样产品,反而会容易激起年轻人的逆反心理。

那什么方式才是正确的?答案是“共鸣”。

“人间清醒”的年轻人,不再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也要”的消费观,相较去告诉他怎么做选择,不如去引导他自己选择。

像小牧除了从性价比、产品等方面深入年轻群体获得认可外,还一个关键点在于,小牧从来不会将自己的品牌价值观直接灌输给年轻人,而是通过与他们进行深度沟通,从而产生共鸣。

早在2020年,小牧就积极参与了国内古建筑厕所改造,助力传统文化保护,在北京颐和园、大理古城、敦煌莫高窟等著名古建筑景点中,都能看到小牧的身影。

▲北京颐和园、敦煌莫高窟,无处不在的小牧身影

到了2023年小牧卫浴开始打造6.0s门店,并入驻全国各类商场,又一次与年轻人的消费观不谋而合。奶油风的设计,处处彰显着年轻与时尚,对于追求个性化的年轻消费群体来说,这就是一种用心。

▲小牧卫浴6.0s门店

此外还有为国宝大熊猫打造专属淋浴房、组织流浪动物守护行动等。此时,无需品牌进行过多的自我介绍,消费者看得多了自然而然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当他有需求时便会想起,这就变成了消费者自己的选择。

▲小牧为国宝大熊猫打造专属淋浴房

可以看到,从探寻传统卫浴的年轻化表达与创新,到运用数字媒介来激活年轻消费者的情绪力量;从用文化触动的方式靠近年轻人,到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听得懂的“语言”来传播品牌,一次次创新和改变都充分表达出对年轻人的尊重与自我价值满足,小牧懂年轻人就是因为在这些方面走在了行业前列。无愧小牧的价值主张,为年轻而生,更美更酷更超值。

当前中国正进入消费换档的新时代。一方面是年轻人的消费需求带来很多新机遇,另一方面,则在考验品牌方如何才能俘获年轻人。很显然,传统的那套“死缠烂打”方式在被逐步淘汰,只有有“共鸣”才能“共情”,拿下年轻人“性价比”、“质价比”和“情绪”一个都不能少。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此内容为【螳螂观察】原创,

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泛财经新媒体。

•微信十万+曝文《“维密秀”被谁杀死了?》等的创作者;

•重点关注:新商业(含直播、短视频等大文娱)、新营销、新消费(含新零售)、上市公司、新金融(含金融科技)、区块链等领域。


[详情]
2024-02-22

文|琥珀食酒社

作者 | 五画

品牌是所以企业梦寐以求的,而品牌路上的荒野又是谁踏错了一步呢?

伴随着白酒行业的集中度的提升,所有企业都在疯狂生长,誓要在本就不多的土壤下开掘出新的良田。

无论是品牌调性还是品牌附加值,企业们都在绞尽脑汁玩出新花样。

千帆竞于“附加值”

这里是距离地面约为10公里的穹顶之上,再往上走一点可能要离开这颗可爱的蔚蓝色的星球。

菲利克斯站在飞机侧边,白云在他脚下形成了一片像是一望无际的旷野,苍茫又寂静。

此刻与他作伴的只有飞机引擎与桨叶的轰鸣,以及自由下坠的空鸣音。

这一惊险的跳跃,让他的速度超过了音速,达到了惊人的1173km/h。最后,菲利克斯安全着陆。

菲利克斯带着身上的Red Bull的LOGO,成为了世界的传奇。

世界上最危险的运动是什么?是Red Bull赞助的运动。

这可能是购物时,看到货架上Red Bull,能想起来的故事,运动早已与Red Bull深刻绑定,而在这条附加值路上的茅台也有着“新花样”。

茅台曾经牵手网易开发了一个元宇宙平台,旨在用最新的科技为用户打造一个共享、共创和共生的数字“三创空间”,创造“我无止境”的价值。

说白了,就是在巽风APP中,体验到茅台酒的酿造过程,感受茅台酒的历史文化,体现茅台产品的文化与底蕴。

而APP里的文化与底蕴实际上就上在然在感受茅台酒的内涵,让消费者觉得茅台产品好,而好东西当然值得贵一点。

所以,当消费者都是在一分价钱一分货的教导下长大的情况下,而且这条教导给消费者的反馈应验的时候,茅台的价格底蕴就这样又被添了一层瓦。

所以,回顾这几年,无数的食品原料企业早就锚定了“附加值”,但是不同尺度下营销真的有合适反馈吗?

要知道消费者的眼睛里冒出的光可不是“清澈的愚蠢”,品牌营销拼“附加值”博来的眼球可不只是流量,流量过后的留存呢?

对品牌来说最怕就是热闹后的散场,喧嚣过后的沉寂。

信息时代,掌声与质疑声齐飞,品牌成也营销,败也营销。

如今,网络时代品牌想依靠热点借势,吸引用户眼球,剑走偏锋也不是不可举,但前提一定是要尊重消费者的共同认知,一味的“蹭”怕是只会导致营销事件结出“苦果”。

这不,美学拥趸水井坊这条附加值路上水井坊的故事似乎却走的有些脚步轻浮。

美学是“浓鸡汤”吗?

1月25日,水井坊与央视一套联合出品的“酒中美学 AI对谈”系列节目正式开播。

在彻底了解之前,谁能想到“中国白酒第一坊”的水井坊能有如此前瞻性呢,还真能在大模型的风口下乘风破浪。

实际上,水井坊的营销意图是推出一个AI对谈的节目,AI是李白、苏轼、王阳明三位古代美学名人,然后与当代各领域知名人士对谈。

以对话诉说古今美学,节目的形式无可厚非,但是节目却透露出浓浓“鸡汤味”。

在首期节目里,总台主持人朱广权与AI李白共话盛唐时期和现代美好生活内核的攀谈。

“美好更是,此时此刻,现在人间。是充实生活的朝九晚五;是追求创造的自我挑战;是忙里余闲的共饮抒怀,呼朋引伴;是下班后,一个人,读一本书刻一方小篆;是想念家人时的视频,千里之外的日思夜盼。”

“美好是挚友,是家人,是美酒,是风景,是追求,是创造,是烟火,是真情。”

恍惚一下,文学之美在这里有着深厚的体现,“李白”和主持人朱广权的金句像急涌的泉水,快速,急切。文学的美感,差点就让盛夏的蝉鸣与中学语文课堂重现。

文字的美,有点感受,但更多的感受是,五分钟的一期视频,也喝了我五分钟“鸡汤”,好喝,但不解渴。

当然,后面还有几部分,作家、美食爱好者沈宏非对话苏轼,一起探讨美食中蕴藏的人间情感;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与王阳明谈工匠精神,展示最美宝藏和千年美酒。

百度主任架构师、文心一言APP技术负责人樊中恺与苏轼探讨AI对诗歌创作的影响,体现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历史学者、原百家讲坛主讲人纪连海与王阳明论中国白酒文化,阐述美酒的生活和人生价值。

但,如果是旅游品牌,请全程抓住驴友人群,讲自由,讲热爱,讲旷野的风,讲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同样,如果是运动品牌,请全程围绕运动人群,要把力量与速度、突破极限和超越巅峰这些东西挂在嘴边。

而到水井坊这里就凸显了一个问题,Red Bull与运动之间有着强联系,而水井坊中间却还存在一个文学、文字的介质。

感受到的“心灵鸡汤”式的美是文字的美是文学的美,水井坊真的有着强联系的的美吗?

水井坊要的是各行各业的美与要与酒挂上钩,水井坊花钱蹭美学,在传播学的逻辑上“蹭”是没问题的,到了最后“美”肯会是品牌调性。

就像NIKE的鞋一样,服装鞋袜能有高附加值,那白酒为什么不可以?

但是,“美”的效益真的不会被中间的介质吸收吗,还是说被逼走于“美学”水井坊在“承受”着美的负担?

美学在抽象与实际中存在割裂,水井坊难以掌握“度量衡”

在销售产品的同时,作为厂商考虑产品时无非思考两个维度:一方面是消费者想要什么,另一方面“我”要卖给消费者什么。

从第一性原理来看,消费者虽然需要诸多附加值,但在附加值的前提条件下,背后一定是水井坊想要卖给消费者什么。

回看红牛,能在品牌红海中最终存活下来的“金字招牌”,依靠的是功能饮料的口味还是包装?

显然都不是,红牛早已通过赞助各类极限运动,强化体育场景与红牛品牌的关联,赋予了红牛品牌更多的精神内涵。

红牛品牌传递的内涵已经从卖能量饮料产品升华为到卖能量生活方式,从强调功能性向主打情感性看齐。

毕竟,红牛可说过“你的能量,超乎你的想象。”

所以,在消费领域里产品的联系性与品牌的调性需要高度保持一致,而美学在抽象与实际中存在不同的形态,每个消费者在美的感悟与联系性上有着区别,虽有共性,但更多是个性。

既然如此,想要卖给消费“美”酒,如何美,美到什么程度,这些都需要水井坊将极难把握的度量衡吃透。

这也是当年水井坊被戏称“瓶子坊”的背后逻辑。酒质拿出来优秀的,瓶子做出来好看的,结果被叫“瓶子坊”,相信也不是水井坊的初衷。

据中国酒业协会、中商情报网、华经产业研究院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高端酒品市场为750亿元左右,次高端酒品市场为90亿元左右,而到了2021年,高端酒品市场已经达到了952亿元,次高端酒品市场已经高达1200亿。

而在激烈竞争的中低端酒品市场却从2019年的3966亿下降到2021年的3881亿元,价格区间的上移,扩大了市场高端化规模,酒企的营销竞争也在潜移默化中往中高端发力。

激增的市场增长曲线代表了消费者的热情程度,现在,消费者要的是高端白酒,回到这个第一性原理的前提条件下,厂商被逼着结合自己的产品绞尽脑汁的“做”高端。

而水井坊认为高端是什么,高端就是酒的本身属性外,还有着强烈的美学附加值。

即便,在高端白酒这里,消费者要的本就不只是单纯的产品。

对消费者而言,要白酒,要的是格调,要的是品味,否则水井坊面临费者离开的就是的背影,而社交场合、商务应酬、摆柜收藏,这样的附加值才有未来。

但是在如此被逼着走的背后,水井坊真的能给到消费者想要的吗?

而美学本就拥有像抽象主义一样的的难以捉摸。也许,产品上的水井坊摸到了顶端,无论是再将酒作好一分还是将包装做的更好一点,都不能在本质上突然让水井坊踏入新高点。

作为白酒想要让消费者感受美,无非是“看起来”、“闻起来”、“喝起来”以及最难的“想起来”。

前三者是企业有着非常明确的方向,但“想起来”的文化、故事、情感等内容与“酒中美学 AI对谈”之间的联系性明显还是有点距离。

美,作为是一种主观的、感性的、多元的美学附加值,它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的、创新的价值,它不像功能性需求那样可以用固定的、稳定的、传统的方式来满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消费者的升级,美学附加值的内涵和形式也会不断地更新和变化,需要不断地进行研究和创造。

他的复杂性、综合性、系统性价值,不可以用简单的、单一的、孤立的元素来实现。

现在,再来看“酒中美学 AI对谈”,是不是就不能算是消费者想要的“想起来”呢?

写在最后

毫无疑问,高价消费品的附加值是消费者在向品牌索取,而无数消费品也在向消费者卖附加值,当然这也是品牌的必要性。

现在的水井坊就好比大海中弄潮的小舟,可以被推上波峰,也可以被抛下浪谷;可以让你随浪花一起开得璀璨,也可能让你随泡沫一同跌得粉碎。

虽然被外资收购,但我仍希望水井坊有个好过的日子。

毕竟是中国白酒文化的一部分,不是吗?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扎根新消费,探索新商业,研究消费者、观察产业链。

[详情]
2024-02-18

文|郝    鑫

编|王一粟、刘雨琦

2024年伊始,OpenAI再向世界扔了一枚AI炸弹——视频生成模型Sora。

一如一年前的ChatGPT,Sora被认为是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又一个里程碑时刻。

“Sora意味着AGI实现将从10年缩短到1年”,360董事长周鸿祎作出预判。

但这个模型如此轰动,并不只是因为AI生成的视频时间更长、清晰度更高,而是OpenAI已经超越过去所有AIGC的能力,生成了一个与真实物理世界相关的视频内容。

无厘头的赛博朋克固然酷炫,但真实世界中的一切如何让AI重现才更具意义。

为此,OpenAI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世界模拟器

在OpenAI官方出具的技术报告中,对Sora的定位为“作为世界模拟器的视频生成模型”,“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扩展视频生成模型是构建物理世界通用模拟器的一条可行之路。”

(图源:OpenAI官网)

OpenAI认为,Sora为能够理解和模拟真实世界的模型奠定了基础,这将是实现AGI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凭借这一点,就彻底与AI视频赛道的Runway、Pika等公司拉开了一个段位。

从文字(ChatGPT)到图片(DALL·E )再到视频(Sora),对OpenAI来说,仿佛在搜集一张张的拼图,试图通过影像媒介形态彻底打破虚拟与现实的边界,成为电影“头号玩家”一般的存在。

如果说苹果Vision Pro是头号玩家的硬件外显,那么一个能自动构建仿真虚拟世界的AI系统,才是灵魂。

“语言模型近似人脑,视频模型近似物理世界”,爱丁堡大学的博士生Yao Fu表示。

“OpenAI的野心大得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但好像也只有它能做到”,多位AI创业者对光锥智能感叹道。

Sora如何成为“世界模拟器”?

OpenAI新发布的Sora模型,一脚踹开了2024年AI视频赛道的大门,彻底与2023年以前的旧世界划出了分界线。

在其一口气释出的48个演示视频中,光锥智能发现过去AI视频被诟病的问题大部分得到了解决:更清晰的生成画面、更逼真的生成效果、更准确的理解能力、更顺畅的逻辑理解能力、更稳定和一致性的生成结果等等。

但这一切也不过是OpenAI显现出的冰山一角,因为OpenAI从一开始瞄准的就不是视频,而是所有存在的影像。

影像是一个更大的概念,视频是其中的一个子集,例如大街上滚动的大屏、游戏世界的虚拟场景等等。OpenAI要做的事情,是要以视频为切入口,涵盖一切影像,模拟、理解现实世界,也就是其强调的“世界模拟器”概念。

正如AI电影《山海奇境》制作人、星贤文化陈坤告诉光锥智能,“OpenAI在向我们展示它在视频方面的能力,但真正的目的在于获取人们的反馈数据,去探索、预测人们想要生成的视频是什么样的。就像大模型训练一样,一旦工具开放,就相当于全世界的人在为其打工,通过不断标记、录入,让其世界模型变得越来越聪明。”

于是我们看到,AI视频成为了理解物理世界的第一个阶段,主要突出其作为“视频生成模型”的属性;发展到第二个阶段,才能作为“世界模拟器”提供价值。

抓住Sora“视频生成”属性的核心在于——找不同,即Sora和Runway、Pika的差异性体现在哪里?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因为某种程度上解释了Sora能够碾压的原因。

首先的一点,OpenAI沿用了训练大语言模型的思路,用大规模的视觉数据来训练一个具备通用能力的生成模型。

这与文生视频领域“专人专用”的逻辑完全不同。去年,Runway也有过类似的计划,被其称之为“通用世界模型”,思路大致相似,但没有后续,这回Sora倒是先一步完成了Runway的梦想。

据纽约大学助理教授谢赛宁推算,Sora参数量约为30亿,虽然对比GPT模型显得微不足道,但是这个数量级已经远超了Runway、Pika等一些公司,可以称得上是降维打击。

万兴科技AI创新中心总经理齐镗泉,评价Sora的成功再次验证了“大力出奇迹”的可能性,“Sora依然遵循OpenAI的Scaling Law,靠大力出奇迹,大量数据,大模型和大量算力。Sora底层采用了游戏、无人驾驶和机器人领域验证的世界模型,构建文生视频模型,达到模拟世界的能力。”

其次,在Sora身上第一次展现了扩散模型与大模型能力的完美融合。

AI视频就像一部电影大片,取决于剧本和特效两个重要元素。其中,剧本对应着AI视频生成过程中的“逻辑”,特效则对应着“效果”。为了实现“逻辑”和“效果”,背后分化出了两条技术路径扩散模型和大模型。

去年年底,光锥智能就曾预判到,为了同时能够满足效果和逻辑,扩散和大模型两条路线终将走向融合。没想到,OpenAI如此迅速地就解决了这个难题。

(图源:OpenAI官网)

OpenAI 在技术报告中画重点提到:“我们将各种类型的视觉数据转化为统一表示法的方法,这种表示法可用于生成模型的大规模训练。”

具体来看,OpenAI将视频画面的每一帧都编码转化为了一个个的视觉补丁(patches),每个补丁都类似于GPT中的一个token,成为了视频、图像中的最小衡量单位,并且可以随时随地被打破、被重组。找到了统一数据的方式,统一了度量衡,也就找到了打通扩散模型和大模型的桥梁。

在整个生成的过程中,扩散模型仍在负责生成效果的部分,增加大模型Transformer的注意力机制后,就多了对生成的预测、推理能力,这也就解释了Sora为什么能够从现有获取的静态图像中生成视频,还能扩展现有视频或填充缺失的画面帧。

发展至今,视频模型已经呈现出复合的趋势,模型走向融合的同时,技术也在走向复合。

把之前沉淀的技术积累运用到视觉模型上,也成为了OpenAI的优势。在Sora文生视频的训练过程中,OpenAI就引入了 DALL-E3和GPT的语言理解能力。据OpenAI表示,DALL-E3、GPT基础上进行训练,能够使Sora准确地按照用户提示生成高质量的视频。

一套组合拳下来,结果就是出现了模拟能力,也就构成了“世界模拟器”的基础。

“我们发现,视频模型在进行大规模训练时,会表现出许多有趣的新兴能力。这些能力使Sora能够模拟物理世界中的人、动物和环境的某些方面。这些特性的出现并没有对三维、物体等产生任何明确的归纳偏差——它们纯粹是规模现象”,OpenAI表示道。

“模拟”之所以能够如此炸裂,根本的原因在于,用大模型创造出不存在的事物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但是能够准确地理解物理世界运转逻辑,例如力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摩擦是如何产生的,篮球是如何打出抛物线的等等,这些都是以前任何模型都无法完成的事情,也是Sora超越视频生成层面的根本意义所在。

不过,从demo到实际成品,可能是惊喜也可能是惊吓。meta首席科学家杨立昆就直接对Sora提出了质疑,他表示:“仅凭能够根据提示生成逼真的视频,并不能说明系统真正理解了物理世界。生成过程与基于世界模型的因果预测不同,生成式模型只需要从可能性空间中找到一个合理的样本即可,而无需理解和模拟真实世界的因果关系。”

齐镗泉也表示,虽然OpenAI验证了基于世界模型的文生视频大模型是可行的,但也存在物理交互的准确性难点,尽管Sora能够模拟一些基本的物理交互,但它在处理更复杂的物理现象时可能会遇到困难;长期依赖关系的处理存在挑战,即如何保持时间上的一致性和逻辑性;空间细节的精确性,处理空间细节方面如果不够精确,可能影响到视频内容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颠覆视频,但远不止视频

Sora成为世界模拟器或许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但是就生成视频而言,已经对现在的世界产生了影响。

第一类就是解决之前技术上面无法突破的问题,推动一些行业迈向新的阶段。

最典型的就是影视制作行业,Sora这回最具革命性的能力就是最长生成视频长度达到了1分钟。作为参考,大热门Pika所能生成的长度在3秒、Runway的Gen-2生成长度在18秒,这意味着有了Sora以后,AI视频将能成为真正的生产力,实现降本增效。

陈坤告诉光锥智能,在Sora诞生前,其利用AI视频工具制作科幻电影的成本已经下降至了一半,Sora落地后,更加值得期待。

Sora发布后,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海豚骑车的demo。在那个视频中,上半身是海豚,下半身是人的两条腿,腿上还穿了鞋子,在一种极具诡异性的画风中,海豚完成了作为人骑自行车的动作。

“这对我们来说简直太神奇了!这个画面创造出了一种又有想象空间,又符合物理定律的荒诞感,既是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这才是观众能发出惊叹的影视作品”,陈坤道。

陈坤认为Sora会像当年的智能手机、抖音一样,把所有内容创作者门槛降低一大步,把内容创作者呈数量级放大。

“未来内容创作者可能都不需要拍摄,只需要说一段话或者一段词,就能把脑子里面独特的想法表达出来,且可以被更多人看到。届时,我觉得还有可能会出现比抖音更大的新的平台。再往前一步,或许是Sora能够了解每个人潜意识的想法,自动去生成和创作内容,根本不需要用户去主动寻求表达”,陈坤表示道。

同样的行业还有游戏,OpenAI 技术报告的结尾是一个《我的世界》的游戏视频,旁边写着这样一句话:“ Sora可以通过基本策略同时控制Minecraft中的玩家,同时高保真地呈现世界及其动态。只需在Sora的提示字幕中提及‘Minecraft’,就能零距离激发这些功能。”

AI游戏创业者陈希告诉我们,“任何游戏从业者看到这句话,都是一身冷汗!OpenAI 毫无保留地展露了它的野心”。陈希解读分析认为,短短的一句话传达了两件事情:Sora能控制游戏角色,同时能渲染游戏环境。

“就如OpenAI 所说,Sora是一个模拟器,一个游戏引擎,一个想象力和现实世界的转换接口。未来的游戏,只要言之所及,画面就能被渲染出来。Sora现在学会了构建一分钟的世界,还能生成稳定的角色,再配合自家的GPT-5,一个纯AI生成的、数千平方公里、活跃着各色生物的地图,听上去已经不是异想天开。当然,画面是否能实时生成,是否支持多人联机,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但无论怎么说,新的游戏模式已经呼之欲出,至少用Sora生成一个《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变得毫无问题了”,陈希道。

第二类是基于模拟世界的能力,在更多领域中创造出新的事物。

爱丁堡大学的博士生Yao Fu表示:“生成式模型学习生成数据的算法,而不是记住数据本身。就像语言模型编码生成语言的算法(在你的大脑中)一样,视频模型编码生成视频流的物理引擎。语言模型可以视为近似人脑,而视频模型近似物理世界。”

学会了物理世界中的普遍规律,让具身智能也更加接近人的智能。

例如在机器人领域,以前的传导流程为,先给到机器人大脑一个握手的指令,再传递到手这个部位,但是由于机器人无法真正理解“握手”的含义,所以只能把指令转化为“手的直径缩小为多少厘米”。若世界模拟器成为现实后,机器人就可以直接跳过指令转化的过程,一步到位理解人的指令需求。

跨维智能创始人、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贾奎向光锥智能表示,显式的物理模拟将来就有可能应用到机器人领域,“Sora的物理模拟是隐式的,它展示出了只有其内部对物理世界理解和模拟才能生成出来的效果,要对机器人直接有用,我觉得还是显式的才行。”

“Sora能力还是通过海量视频数据,还有recaptioning技术,实现出来的,甚至也没有 3D 显式建模,更不用说物理模拟了。虽然其生成出来的效果,已经达到/接近了通过物理模拟实现的效果。但物理引擎能做的事情不仅仅是生成视频,还有很多训练机器人必须有的其他要素”,贾奎表示道。

虽然Sora还有许多局限性,但在虚拟和现实世界之间已经建立了一个链接,这让无论是头号玩家式的虚拟世界,还是机器人更像人类,都充满了更大的可能性。

[详情]
2024-02-18

封面图片

作者:翻篇

琥珀酒研社快评:

中国那么多白酒

到底谁才称得上国酒?

贵州人可能会说是茅台

但四川、山西就要杠了

凭啥啊

你说国酒是茅台就茅台啊

我还说是五粮液呢

我还说是汾酒呢

这就有意思了

你看

茅台都当白酒一哥那么久了

为啥这哥俩就是不服他呢?

2001年

茅台为了拿下国酒商标

10年申请了9次

结果每次都失败了

但茅台不死心啊

凭什么?

我出厂价又高

销量还好

不行

我要再试一次

到2012年

茅台再次发出申请

苦等11年

终于拿下了国酒商标的初审

可茅台还没来得及庆祝呢

下一秒就遭到同行的一致反对

其中反对声音最大的

就是山西汾酒

汾酒当然不服气啊

凭啥国酒是你茅台啊

要说论辈分

我汾酒算是你爷爷

你茅台才800多年历史

我汾酒都4000多年了

你还没出生的时候

我汾酒就在1500年前是宫廷御酒了

而你茅台是200年前才有的

配方还抄了我作业

要说论荣誉

我汾酒也不比你差啊

就说1915年万国博览会那个事吧

当初你茅台摔碎了坛子

很多人被你的酒香味吸引

所以主办方才给你颁了奖

但真相是

你茅台拿的是银质奖章

我汾酒拿的是金质奖章

这分量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还有啊

你茅台的故事也是抢我的啊

你老夸自己上过

1949年开国大典的国宴

所以就叫国酒

但事实呢

遵义到1950年2月才解放

在开国大典的时候

你怎么可能向北京献酒

其实用的还是我汾酒

我在80年代中期的时候

是我撑起了高端白酒的半边天

只可惜90年代后

公司经营出了点问题

被你茅台反超了

打不过你了

但要讲故事

我都输给你的话

那就太丢脸了

不过搞笑的是

质疑茅台的汾酒

同样遭到了质疑

当时汾酒火的时候

经常拿杜牧那句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来宣传

结果

后来历史学家一考证

杜牧诗里的杏花村

根本不在山西

而是在安徽

这就有点尴尬了

但话又说回来

中国白酒的故事

真假有那么重要吗

未必

重要的是大家的共识啊

消费者都信了

故事就值钱了

一瓶白酒卖得那么贵

还卖那么好

里面的水和酒精

值几个钱啊

值钱的不都是

被炒起来的故事

以及中国人的人情世故吗

你说呢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扎根新消费,探索新商业,研究消费者、观察产业链。

[详情]
请先完成下方验证 ×

让股权融资更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