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 在美国Uber和头号死敌Lyft在公交司机这个职位上发起新尝试,试图用专车取代公交运营。
滴滴并购了Uber中国,这让Uber可以安心巩固其他市场了。在美国Uber和头号死敌Lyft在公交司机这个职位上发起新尝试,试图用专车取代公交运营。对此已经有专门的滴滴巴士,再加上战场在美国,滴滴终于可以安静的做一个吃瓜群众了。不过考虑到滴滴巴士的存在,滴滴还是需要关注一下的。
7月28日下午3时,随着《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与《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对外公布,国内的网约车合法性受到法律认可。作为同行,美国网约车还没有与政府达成共识。在美国,针对Uber起诉到联邦法院的未决官司达到70起,州法院的数字更高。这当中,不乏由于违反当地法规,被当地政府诉讼、公投、罚款。旧金山和洛杉矶曾经起诉Uber,指控该公司在广告中宣传其背景审查采用“黄金标准”的说法存在误导,Uber最终与之达成了2500万美元的和解。竞争对手Lyft也好不到哪里去,之所以不是很被关注,主要还是Uber吸引太多注意力。
对于Uber和Lyft来说,跟多个公共交通机构合作或许会成为网约车与政府合作的开端。Uber在佛罗里达州皮内拉斯帕克与当地公共交通机构合作,政府停止部分公交线路的运营,出钱让Uber司机来代替。Uber发言人Molly Spaeth称,该公司对这个项目引起的反响感到满意,将会继续研究跟交通部门合作的新方式。Lyft则计划在本月底跟科罗拉多州Centennial市开展合作,由该市政府提供补贴让Lyft司机提供公交出行服务。Lyft交通政策主管Emily Castor称,目前的这些项目都非常小,但它们可能最终会积少成多。“这个领域有潜力成为Lyft的重要业务之一,”她说。值得注意的是,与Uber和Lyft合作的城市本身人口稀少、地处偏远,运营公交线路成本高。专车在这里扮演了节省政府开支的角色,不存在抢公交饭碗的说法。
美国地广人稀,国民对于纳税和公共支出的审查比较严,如何平衡公共支出是每一届政府需要考虑的问题。2014年,美国人乘坐850个公交机构的公共交通工具所花的支出为150亿美元。这些机构的运营支出为420亿美元,车票收入不足部分依靠公共资金来补贴。算下来政府实际补贴了270亿美元,这已经是Uber估值的一半多了,足以保证专车公司的生存。对于当地公共交通机构来说,与专车公司的合作可以节省开支,民众出行也不受影响。虽然后续合作必然面对种种困难,但是对Uber和Lyft来说已经是一次新商业模式的尝试了。
国内网约巴士市场也在蓬勃发展,但是和美国的情况完全不同。Uber和Lyft主要还是用专车服务,而国内的网约巴士则以“定制巴士”的名义开发通勤班车市场。2015年7月15日,“滴滴巴士”就正式上线了,但是它绝不是运营在偏远地区的小巴士,而是一开始就在北京开通线路,深圳、广州等大城市都是网约巴士推进的重点。但是政府对网约巴士合法性问题一直没有认定,7月出台的网约车规定只是肯定网约车合法性,对于网约巴士还没有明确的答复。按照地方政府的法规,从事道路运输经营的单位和个人都应该取得相应的经营许可。但是大部分网约巴士都没有许可的,有非法运营的风险。
在专车和出租车的舆论大战中,公交和网约巴士的矛盾被掩盖了,但是也不是没有政府部门反对。广州市交委就曾经表示:“定制公交”仍属于公交范畴,应按照《广州市公共汽车电车客运管理条例》进行管理。任何非营运车辆,均不能利用互联网“平台”从事或者变相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活动和出租汽车经营活动。滴滴巴士则回应:“滴滴巴士属于互联网定制的通勤班车,并非公交,所以不涉及公交方面相关法规。”由于互联网班车公司大多租用专业客运公司的车辆,所以政府在监管的时候也没有明确表态,处于观望状态。
即使不考虑政府方面的问题,网约巴士的成本问题也困扰企业生存。在美国,公交运营成本已经超过专车成本,所以Uber和Lyft有发展的新空间。而国内的网约巴士主打通勤市场,在城市内运营的成本很高。在线路推广前期,不仅需要进行优惠补贴来吸引用户,每天的车辆运营费用更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网约巴士跟风网约车,以烧钱模式运作,在资本市场遇冷的情况下,融不到资很容易倒掉。考拉班车上线仅6个月便停止运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受国情影响,网约巴士在偏远地区是没有多少机会的。如果想用网约巴士取代公交,近期不用想了。
拿美国专车和国内网约巴士相提并论本身也不公平。对于国内网约巴士而言,还是需要寻找到自己的出路,开通旅游巴士、定制巴士或许才是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