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店300家,海底捞最大的商业机密“师徒制”翻车了
据野马财经,11月5日,海底捞公告称,将于2021年12月31日前逐步关停300家左右经营未达预期门店,其中部分门店将暂时休整、择机重开,休整周期最长不超过两年。截至2021年6月30日,海底捞全球门店数达到1597家。关闭300家店铺,意味着海底捞的门店数量将骤降1/5。据海底捞半年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海底捞实现营业收入200.94亿元,净利润9650万元,较2020年同期同比上升110%。如果和疫情前的2019年9.1亿元净利润相比,海底捞赚钱能力大大下降。关店早有迹象,早在今年年初,多家媒体报道了北京海底捞门店的“歇业潮”现象。其主要原因便是选址不当导致。本次11月5日发布的公告中,海底捞再次承认因为快速扩张策略导致的“部门门店选址出现失误”的现象,究其根因,便是令人上头的“师徒制”开店利益链。一直以来,“师徒制”都是海底捞在业界引以为傲的管理手段:以自身餐厅每月100万利润为例,则店长如果只干好自己的餐厅,则可得到2.8万的奖金;但是如果店长带出了2个徒弟店(每月利润也为100万),则店长仅徒弟店的利润分成就可达到2*100*3.1%=6.2万。也正是在“师徒制”管理模式的驱动下,才有了目前门店数量如此庞大的海底捞“帝国”。此前有市场声音认为:“海底捞不是靠服务起家,它的机密是‘传销’,是师徒制 。”截至2019年末,海底捞共有102793名员工,员工成本79.92亿元;到了2020年末,员工数量增至131084名,员工成本增至96.77亿元。员工成本占收入百分比从上年的30.1%增至33.8%。
这条赛道价值6000亿,怎样才能分一杯羹
从零食出发,围绕儿童的喜好进行横向扩张,这套玩法其实并不新鲜,许多大厂甚至玩得更加纯熟。
儿童零食成为最受消费者青睐的细分品类之一,销量增长迅猛。
行业人士在接受访谈时表示,国内儿童零食行业在过去十多年里进步明显,已经摆脱了早年间的小作坊人工生产的模式,安全性和健康度有了极大提升,少盐、少油、少糖和无添加成为新一代儿童零食的普遍特点。
此外,许多儿童零食不再使用成人食材,而是选用成本更高、更符合儿童营养需求的原材料;一些公司还针对洋品牌的短板,推出更适合我国儿童体质的零食。
尽管增长较快,但国内儿童零食产业的潜力尚未完全释放。公开数据显示,我国14岁以下儿童约为2.4亿人,儿童零食市场规模约为6000亿元。再加上放开三胎等鼓励生育政策的落地,这块市场的想象空间巨大。
儿童零食正成为资本追逐的新热点。过去一年里,至少10个儿童零食品牌完成融资,投资方不乏红杉、真格、顺为、黑蚁等知名机构。例如,渔可爱、满分牛牛和果蔬天团分别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
同时,也有不少新品牌在初期的喧嚣过后,很快归于沉寂。如何在风口中建立长期壁垒,避免骤起骤落,正成为众多儿童零食新品牌的必答题。
但在这块快速增长的庞大市场中,新品牌并非毫无机会。
多位从业人士认为,国内儿童零食市场仍然存在许多亟待化解的痛点。Z世代家长追求“精细化育儿”,非常关注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健康和营养需求,在奶粉、辅食之外,衍生出更多细分需求。这就为新品牌的生长创造了空间。
尽管玩家众多、个个实力不俗,但国内儿童零食市场的格局尚未固化,巨头的实力尚未彻底转化为垄断优势。如果新品牌能够围绕家长需求,打造出更加精准的好产品,仍然有机会切到一块蛋糕。
小鹿蓝蓝等新品牌在涉足儿童零食赛道时,纷纷把产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正是这种差异化竞争思路的体现。
小鹿蓝蓝品牌创始人李子明透露,公司在成立初期即已认识到,做宝宝零食需要“真正回归到生产过程中去,而不是把成人食品儿童化”。这就需要重新审视研发生产的各个环节,设计出更加符合家长和儿童需求的产品。
例如,奶酪棒是常见的儿童零食,但市面上的产品大多含有添加剂、防腐剂和香精等,且需要冷链运输,导致其消费场景有限。
随着儿童零食市场的价值被逐渐挖掘,这条赛道也变得愈发拥挤。
目前,许多大型食品公司都在加大儿童零食的投入,包括雀巢、亿滋、健达、玛氏等国际巨头,以及旺旺、上好佳、徐福记、大白兔等本土公司。相比之下,小鹿蓝蓝、良品铺子等互联网新消费品牌虽然发展很快,但整体规模仍然相去甚远。
用户社群“失控”,交付量断崖式下跌:蔚来陷入两难
据自媒体“连线出行”,处理完“蔚来车主在驾驶中使用蔚来NOP系统不幸逝世”这一事件后不久,蔚来又陷入另一轮车主维权风波中。一名叫“熙雅”的蔚来车主在国庆节期间使用蔚来的换电服务后,发现车内充满酒味以及大量的呕吐物,事后调查发现是工作人员搭载的醉酒朋友所致。随后,她向蔚来申请退车并索赔20万,但此高额赔偿方案迅速成为其他蔚来车主们争议的焦点。众所周知,蔚来一直对车主进行“海底捞”式的服务。但如今,无论是越来越明显的车主内部意见分歧,还是外界对蔚来与车主关系的评价,似乎都与蔚来构建用户社群的初衷相去甚远。蔚来的麻烦还不止于“粉丝危机”,身为造车新势力“大哥”的蔚来开始掉队了。同样面对缺芯压力,小鹏、理想两家在10月份的交付量保持相对平稳,但蔚来却出现断崖式下跌。对此现象,蔚来表示是由于江淮工厂生产线进行改造所致,让其10月份的生产计划受到影响,导致计划10月交付的车辆订单将晚于原计划。其实不止“工厂改造”这一因素,一位长期跟进汽车领域的分析师对连线Insight解释称,缺芯、供应链管理、市场竞争等多方面问题,都是导致蔚来近期市场表现不佳的重要原因。更重要的是,在内忧外患的当下,蔚来至今仍然处于亏损之中。如何摆脱当下“两难”境地,成为蔚来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股融易资讯:科技、资本与经济动态
---
滴滴推出“嗷嗷吃饭”,重拾外卖再战美团?
在2019年“滴滴外卖”业务失利后,滴滴正卷土重来,再次进入美团核心地带,探索外卖市场。Tech星球从多个独立信源处独家获悉,“嗷嗷吃饭”前身叫“满足盖饭”,从2020年年中在天津部分地区试点运营,试点范围涵盖了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可见“嗷嗷吃饭”的主力用户仍然是以年轻人为主。在菜品的选择上,随着平台供应商的增加,菜品也不再局限于盖饭,增加到粉、面等美食,实现了菜品的多元化。目前,“嗷嗷吃饭”的合作商达30多家,成立7个品牌独立运营,以满足不同口味用户在菜品上的需求。“嗷嗷吃饭”的背后主体公司(北京萨迪斯凡餐饮有限公司)中的原股东和现股东、监事,均为滴滴人力资源部门的人担任。据知情人士透露,滴滴计划希望将国内的这项业务模式用于海外的外卖服务。无论是外卖业务,还是餐饮服务,实质上都是利用餐饮赛道去带动自身配套业务的发展,并为自身的业务池拓宽维度。对于餐饮市场而言,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预计2021年中国餐饮服务行业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达到46,984亿元。可见与餐饮相关的线上业务正成长为一条新的赛道,互联网大厂争相恐后涌入,无疑加速了该市场的竞争与活力。
行业景气度上升,维生素概念股获关注
近期,维生素E报价为90-95元/千克,处于近5年较高水平。分析人士指出,下半年由于行业供给格局显著改善叠加需求持续复苏,供需错配的情况或将继续加剧。维生素A方面,目前的报价为300-305元/千克。最近,主力资金青睐维生素概念股。数据宝统计,11月以来主力资金净流入人福医药、新和成两只个股均超过6亿元,浙江医药、安迪苏、仙琚制药等个股吸金逾4亿元。
恒大汽车:拟配售股份筹资约5亿港元,用于新能源汽车研发及生产制造
11月10日,恒大汽车在港交所公告称,于2021年11月9日和配售代理签订了配售与认购协议,通过先旧后新方式,以每股2.86港元配售174,830,000股,预期配售事项的所得款项总额为约5亿港元。公司拟将收取的所得款专项用于集团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及生产制造,为恒驰新能源汽车顺利投产奠定基础。
巨头大动作:疯狂套现美团超150亿,刚又减持400亿小巨人
据11月9日九号公司公告,存托凭证持有人Sequoia Capital China GF Holdco III-A, Ltd.等本次询价转让存托凭证的数量为1760万份,占公司存托凭证总数量的比例为2.5%,本次询价转让的价格为57元/份存托凭证,交易金额10.03亿元。其中,红杉资本沈南鹏让存托凭证数量为630万,近3.6亿元,位居首位,占所持存托凭证数5.92%。原因是“自身资金需求”。据不完全统计,沈南鹏及其关联机构2021年已十余次减持美团,套现超165亿港元。今年9月,沈南鹏及红杉中国出售拼多多近28万股,股价为107美元/股,总价近3000万美元(近2亿元人民币)。 沈南鹏还出售了高达3000万美元的达达集团。据CB Insights数据,红杉中国在今年第三季度完成了96笔交易,使其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基金。
---
小红书完成新一轮5亿美元融资 估值高达200亿美元
36氪从多个独立信源处获悉,小红书近日完成了新一轮5亿美元融资,由淡马锡和腾讯领投,阿里、天图投资、元生资本等老股东跟投,投后估值高达200亿美元。对此小红书方面对36氪表示,本轮融资以老股东增持为主。公开数据显示,创立8年的小红书已经完成了5轮融资,最近一轮发生在2018年6月,由阿里巴巴领投的3亿美元D轮融资。不过据知情人士透露,去年上半年小红书还进行过一轮私募融资,彼时其估值已经触及50亿美元,到去年底则涨至60亿美元。到今年年中,小红书在一级市场的行情一路走高,估值直逼100亿美金。有
投资人告诉36氪,“很多机构挤破头都买不到老股”,如今小红书的估值,在不到半年内再度暴涨2倍,与之相伴随的则是其经营数据的持续变好。小红书收入构成包括“广告+电商”两部分。据此前媒体报道,2020年,其广告业务营收实现3倍增长,为6-8亿美金,约占总营收的80%。2020年,小红书电商GMV约达10亿美金(包括自营电商和第三方平台电商);电商业务收入约占总营收的15%-20%。而据36氪了解,今年小红书的广告收入有望再度实现翻倍增长。
哈啰出行完成2.8亿美元融资 ,阿里巴巴首次入股
11月9日,据21财经消息,哈啰出行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签约,涉及金额2.8亿美金,
投资机构包括蚂蚁集团和阿里巴巴。这是阿里首次入股,也是今年以来哈啰出行获得的第2笔融资。至此,哈啰出行2021年完成融资超5亿美金。 成立5年来,哈啰出行获得了包括蚂蚁集团、阿里巴巴、GGV纪源资本 、成为资本、复星集团、春华资本以及大湾区基金等众多知名投资机构的投资,并在近两年来,累计完成4轮股权融资。
宠物护理品牌“小壳Cature”再获千万级美元融资
宠物护理品牌“小壳Cature”已完成千万级美元投资,本轮融资由草根知本领投,百丽消费基金跟投。资金将主要用于加大产品研发迭代、供应链整合、专家销售型团队建设及市场拓展。
eVTOL研发企业「玮航科技」获顺为领投千万级天使轮融资
北京玮航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玮航科技”)近日宣布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顺为资本领投,变量资本、南京玮众科技有限公司跟投。
膳食纤维领域企业人良生物获近千万天使轮投资
11月8日消息,近日,人良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简称:人良生物)完成近千万天使轮投资,本轮投资方为上海隽泰资本及上海迁鲸科技,本轮资金将用于全球最大产能膳食纤维智慧工厂前期技术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