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 2024年,或许在高瓴位于新加坡的新总部里,新加坡公民张磊会花更多时间去思考,他是在涅槃重生,还是在自毁长城?
文|新熔财经
作者|显洋
这两天,海外媒体报道了中国投资大佬与企业家拿到新加坡永居的事儿。本来乏善可陈的文章,却因为一个人名的出现变得有趣起来——高瓴创始人张磊,一位曾经在国内如日中天,但今天鲜少露面的大佬。文章透露出一个更令人惊讶的消息,张磊已经成为了新加坡公民。
没想到,蛰伏两年的中国PE一哥,再次出现的时候,已经成为一名放弃中国国籍的新加坡人。这件事和它背后的意味,要远比大佬们去海外申请个“长期签证”劲爆多了。
毕竟,有了北京户口和每年要给居住证续期的“外地人”,两者的性质天差地别。
张磊和他背后的“高瓴”,一路被视作中国乃至亚洲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的投资机构。被誉为“中国版巴菲特”的张磊,曾高度看到中国市场的机遇。就在3年前,张磊和黑石苏世民对话时宣称:“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就是当下,现在是重仓中国的好时机。”
我们有理由相信,张磊是一位德扑高手,至少bluffing的技能用得炉火纯青。今天,站在浮出水面的新加坡人张磊面前,我们看向他身后的草蛇灰线,发现了高瓴这几年非比寻常的动作——它在谋划一场全面的去中国化转型。
不知从何时起,高瓴悄然撤下了中文官网,取而代之的是全英文页面,而且特意把管理团队和投资组合中的“外国面孔”放到了醒目位置。肖恩·卡内(Sean Carney)、马塞尔·拉卡兹(Marcel Lacaze)等不为人知的外籍合伙人,开始频繁出现在媒体报道中。高瓴开始尽量规避曾经的中国背景,而是把自身定位成一支“总部在新加坡,来自亚洲的私募股权基金”。
2022年底,在新加坡滨海湾金融中心,高瓴租下了这座号称新加坡“曼哈顿”的高档写字楼的整整一层,而在此之前,高瓴在新加坡只有区区几个共享办公的工位。与此同时,高瓴在伦敦、首尔等地相继开设新办公室,为大举进入海外市场进行人才储备。
近两年,对比高瓴在国内和海外的投资活跃度,结果更能说明问题:2023年,在澳大利亚,高瓴投资了光伏储能公司OSW,用5亿美元收购了临床研究机构乔治临床;在东南亚,高瓴正在准备作价7亿美元收购中医连锁品牌余仁生和10亿美元收购医疗器械平台Everlife 还要以18.6亿人民币联合京东产发收购ESR乐高信托旗下的物流资产包;在韩国,高瓴正在组建一个全新的团队,尝试收购韩国第一大生物柴油公司SK EcoPrime 100%的股权,成交价预计在4000亿-5000亿韩元,此外,高瓴还加入了MBK Partners组成的财团,以发行新股的方式完成了对韩国电池制造商SK On的追加投资,投资额同样约为5000亿韩元。
看起来全是大手笔!
但在国内,高瓴大量裁撤和收缩国内投资团队早已是行业里的公开秘密。2022年高瓴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交易降至61起,较前一年238起显著下降了7成。2023 年也是只少不多。
在二级市场,高瓴的表现也开始出现起伏。来自美国监管机构的文件显示,去年高瓴旗下独立的、专注于二级市场投资的基金管理平台HHLR Advisors资产暴跌三分之一。专注于流动性较低投资的高瓴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资产同期仅增长2.2%。
特别是去年十一月,因涉嫌违规转让光伏公司隆基绿能的股票,中国证监会对决定对高瓴资本下属公司HHLR(HHLR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价值基金)立案调查。高瓴本是这家公司的第四大股东,但本应持股占比5.85%的高瓴却悄然降至4.98%,这一通操作下来后,高领从此就不再是5%以上股东,后面要是再减持就不用进行公告了,顿时让很多中小投资者有种被背刺的感觉。
熟悉高瓴成功之路的人都知道,“领导的朋友”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当张磊的重心不再放到国内,高瓴在“Long China or Short China”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摇摆不定并且选择“用脚投票”把大量资金进行海外投资的时候,“领导的朋友”是否也对高瓴渐渐失去了信心和信任?
如果说减少在中国的投资是一种战略撤退,是在经济下行周期中保全自身的不得已做法,但高瓴大举押注海外,这对于喜欢自称“守正用奇”的张磊来说,就几乎是一场言不由衷的豪赌了。
没有海外经验的高瓴能复制它在中国市场的奇迹么?LP们对张磊还会一直抱有信心吗?一切都变成了高瓴的前途未卜。
张磊一度风光无限,他写的书《价值》出版后,投资者几乎是人手一本。张磊曾在书中写道:在每一次投资决策中,他都会思考,一些项目虽然可以在短期内拿到回报,但难点在于选择投入和退出的时间点,“时间到底是我的朋友还是敌人?”
2024年,或许在高瓴位于新加坡的新总部里,新加坡公民张磊会花更多时间去思考,他是在涅槃重生,还是在自毁长城?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熔财经:城市商业新媒体,区域经济链接者,产业趋势发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