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医疗科技热潮:脑机接口突围、细胞保存破局
在过去的几周里,中国医疗科技领域连续出现几件重磅新闻:国产首个脑机接口Ⅲ类医疗器械“明瞳”获批上市;科研团队破解了红细胞低温保存难题;翔宇医疗与温州市中医院签下合作协议,加速脑机接口落地;与此同时,国家药监局正式发布首部脑机接口行业标准。几件事叠加在一起,释放出的信号很明确——中国医疗科技正在迎来一波加速冲刺。
手术室里的“导航”:国产脑机接口设备亮相
南京山海医疗研发的 “明瞳”,成为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Ⅲ类脑机接口医疗器械。它是一款侵入式深脑电生理记录与刺激设备,核心价值在于能为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提供实时“导航”。
医生在手术中不仅能采集、定位深脑信号,还能动态调控刺激参数,最大程度避免损伤健康组织。过去,这类设备基本依赖进口。如今,“明瞳”补上了国产空白,意味着中国在高端神经外科装备领域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研发背后难度可想而知。要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捕捉微弱神经信号,要保证推进电极时精度可控,还要经得起高温高压消毒。山海医疗通过与顶尖医院深度协作,逐步啃下技术难题。结果就是今天的“明瞳”:既是技术突破,也是产业信号。
破解输血“卡脖子”难题:红细胞保存新方案
另一边,在东莞松山湖,一支科研团队交出了亮眼的答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魏裕双、元冰团队与苏州大学、东莞市人民医院合作,借鉴 mRNA疫苗递送技术,构建了一种可冻干的脂质纳米颗粒(LNP)平台,用来解决红细胞低温保存的老大难问题。
这项技术能高效把海藻糖送进红细胞胞质,冻融后回收率高达85%。更重要的是,它能冻干成固体粉末,便于长期储存和运输。
输血医学长期依赖低温保存技术,但保存周期短、稳定性差,一直是制约因素。这个方案不仅可能重塑输血流程,也为其他细胞保存和药物递送打开新思路。研究成果已经发表于《先进医疗保健材料》。
脑机接口加速落地:产业+医院联手
科研成果如果没有临床应用,价值就打了折扣。9月下旬,翔宇医疗与温州市中医院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建研发平台,整合脑机接口技术和医院临床经验。
合作的重点是新揭牌的 “脑机接口神经调控康复中心”,未来将在康复医学场景中探索应用路径,形成可复制的临床标准。对于翔宇医疗来说,这是加速技术落地的机会;对温州市中医院而言,这是补齐高端康复装备与中医诊疗设备结合的短板。
换句话说,这是从“实验室里的设备”走向“病房里的治疗”的关键一步。
标准先行:行业“同一种语言”
政策层面的动作也没闲着。国家药监局刚刚发布了我国首部脑机接口医疗器械术语行业标准,明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不仅是国内的首次尝试,在国际上也算是领先的动作。
统一的术语体系能帮企业、医院和监管部门在同一框架下交流,也为产品注册、审评和检验提供依据。更关键的是,国际标准尚未完全落地,中国有机会在这一轮标准化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市场预期与挑战
市场研究机构预测,到 2028年,中国脑机接口市场规模将突破6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接近18%。放眼全球,脑机接口医疗应用市场预计到2030年达到400亿美元,2040年可能飙升至1450亿美元。
不过,赛道并不轻松。
技术风险极高,尤其在信号采集和闭环控制方面;
临床适应症还比较窄,目前集中在帕金森、癫痫、抑郁等疾病;
审批越来越严格,合规成本不低;
医院采购、医生培训、患者接受度都需要时间。
换句话说,风口已经吹起,但能不能飞起来,还要看谁能率先跑通临床路径,把设备、数据和算法整合成一个真正的生态闭环。
医疗科技的“窗口期”来了
从“明瞳”的获批到翔宇医疗的合作,从红细胞保存新技术到国家标准的出台,中国医疗科技正在迎来一个 窗口期。政策在发力,资本在关注,科研成果正在加速落地。
接下来的几年,脑机接口和细胞保存这些前沿方向,很可能成为中国医疗科技的“名片”。谁能抓住这波机会,不仅能在国内站稳脚跟,还有机会走向全球舞台。
股融易资讯:科技、资本与经济动态
---
中秋国庆假期,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将超23亿人次
今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交通运输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中秋国庆假期交通运输服务保障有关情况。今年中秋国庆假期共有8天,公众出行将主要以外出旅游、返乡探亲为主,预计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达23.6亿人次,日均约2.95亿人次,比去年同期日均(2.86亿人次)增长约3.2%。
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完成扩募,进一步加注颠覆式创新及前沿和早期技术投资
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宣布,其近日顺利完成扩募,规模由100亿元增至150亿元,并已实缴到位80亿元。目前,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已经在可控核聚变、量子计算、Al for Science、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布局了一批优秀项目。下一步,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将持续聚焦颠覆式创新、前沿平台性技术等未来领域早期布局,联动上海未来启点社区构建创新资源协同网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效应,与更多优秀的子基金及项目开展“投资+生态”的全方位合作,助力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为上海未来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上海元宇宙相关产业规模已突破3000亿元
在2025元宇宙发展论坛上,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葛东波表示,目前全市元宇宙核心产业以及关联的产业规模已经突破了3000亿元,集聚XR终端制造企业30余家,光学模组、空间计算芯片等核心元器件产能占到全国40%以上。
埃森哲推进AI转型,将率先裁减未能再培训员工
技术顾问公司埃森哲首席执行官Julie Sweet周四在电话会议上表示,将裁减无法在人工智能领域重新培训的员工,作为公司优先发展AI的重组策略一部分。她透露,埃森哲已经让55万名员工接受生成式AI基础培训,并启动一项为期六个月、规模达8.65亿美元的业务优化计划,涵盖遣散费及缩减人手的相关成本。
---
天晴空天科技完成超亿元 A 轮融资
近日,珠海天晴航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天晴空天科技)完成超亿元 A 轮融资,由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四川发展(控股)、中信建投资本旗下基金共同投资,老股东鲁信皖能追加投资。融资将用于提升核心技术、研发新型号项目、引进人才、优化产品性能、巩固市场地位,加快载重 2 吨级和 6 吨级大型无人物流运输机研制,加速在航空航天和低空经济领域的核心技术与市场布局。
通用人形机器人创企优理奇完成近亿元天使++轮及天使+++轮融资
成立于2024年4月优理奇机器人,聚焦构建高训练效率的可泛化模仿学习架构以及低成本模块化的稳定本体,加速推动具身智能普惠点到来。通用人形机器人领军企业优理奇机器人宣布,已完成两轮近亿元天使++轮及天使+++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加速机器人量产与交付、持续推进核心技术研发、完善供应链体系,以及拓展海外市场布局。
核心团队成长于清华,星测未来完成A轮融资
星测未来成立于2020年,专注卫星智能化,赋能高效空天信息服务。星测未来完成A轮融资,其中A1轮由锡创投领投,一村资本等参与投资,融资金额数千万元;A2轮由江阴高新金投领投,江阴市人才基金等参与投资,融资金额数千万元。星测未来近一年融资额达亿元。
“乐享科技”完成2亿元“天使++”轮融资
消费级具身智能企业“乐享科技”正式宣布完成2亿元 “天使 ++” 轮融资。这已是乐享科技在9个月内完成的第三轮融资,天使轮融资总金额接近5亿元。本轮融资由钟鼎资本领投,老股东IDG资本持续加注。资金将主要投入核心零部件自研、机器人本体与运动控制技术、意识仿生模型迭代等,目标加速消费级具身智能产品规模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