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储能需求爆发“点亮”锂电行业三季度业绩 
	在全球储能需求爆发的引领下,锂电行业三季报营收利润均同比回暖,且第三季度同比增幅更大。据上海证券报记者统计,截至10月30日16时,电池行业(申万行业分类)披露了三季报的公司共有89家,前三季度营收合计为7796亿元,同比增长13.50%;归母净利润合计为682亿元,同比增长32.86%。 
	单看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高达55.41%。从锂电池行业主要材料看,六氟磷酸锂价格从年内低点至今已反弹113%,在锂电池四大主要材料中“一枝独秀”。在锂电池产业复苏的同时,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同样高歌猛进,近期频繁传出技术突破、产能建设、设备交付等消息,固态电池产业化渐行渐近。 
	 
	
		机构: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约为 3.1 亿部 同比增长 2.4% 
	
 
 
	2025 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约 3.1 亿部,同比增长 2.4%,国内出货量约 6800 万部,同比下降 1.0%。苹果 iPhone 17 升级幅度显著,冲击国内旗舰机型销售,展望明年,随着产品周期推进与促销活动落地,其价格有望进一步下探,将对中端机型市场造成更广泛竞争压力。 
	前三季度电子信息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2%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快速增长,出口保持平稳,效益平稳增长。前三季度,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9%,增速分别比同期工业、高技术制造业高4.7个和1.3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中,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2.51亿台,同比持平,智能手机产量同比增长1%。统计显示,今年1月至9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12.5万亿元,同比增长8.8%,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2%。前三季度,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累计实现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2.1%。 
	在已经公布业绩的白酒上市公司中,多数酒企第三季度业绩加速下滑,部分酒企净利润同比降幅近三位数。知趣咨询总经理蔡学飞告诉记者,今年酒企三季报普遍惨淡,主要是由于宏观消费环境疲软导致白酒消费场景收缩,特别是依赖商务宴请的中高端酒动销降低;同时行业还面临着高库存和价格倒挂的压力,整体行业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不足,使得企业业绩整体承压。 
	不过,行业内部也出现分化,贵州茅台等头部企业依然保持稳健,而许多区域性酒企则出现了大幅下滑。值得注意的是,机构调研发现,今年中秋国庆期间,白酒行业需求端仍然没有改善,商务宴请表现尤为低迷,宴席场次同比下滑;在这样的背景下,渠道打款意愿低迷,也影响了酒企业绩。 
	商务部:前三季度中国外贸进口继续稳步扩大 
	在今天(10月30日)下午商务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何咏前表示,我国进口商品更加符合国内需求,进口来源也更加多元,进口贸易渠道更加畅通。何咏前介绍,前三季度中国外贸进口继续稳步扩大,农产品进口571亿美元,同比增长2.6%,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分别增长5%和8.6%。 
	同时积极落实对非洲53个建交国实施100%税目产品零关税举措,前三季度自非洲国家进口增长10.8%。何咏前表示,继续办好进博会等现有展会,创新推出“共享大市场·出口中国”系列活动。优化进口商品来源、区域结构,持续培育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推动与更多经济体商签经贸协定,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5家券商前三季净利破百亿,中信与国泰海通超200亿 
	截至目前,已有47家券商及上市主体披露2025年前三季业绩,超百亿净利券商有5家,分别是中信证券(231.59亿元)、国泰海通(220.74亿元)、华泰证券(127.33亿元)、中国银河(109.68亿元)、广发证券(109.34亿元);此外,国信证券(91.37亿元)、东方财富(90.97亿元)净利润规模接近百亿。 
	
 
	部分上市公司三季度财报: 
	
 
	比亚迪发布第三季度财报 净利润78.23亿元 
	记者获悉,10月30日晚,比亚迪发布2025年第三季报财报。数据显示,第三季度比亚迪营收为1949.85亿元,同比下降3.05%;净利润为78.23亿元,同比下降32.6%。前三季度,比亚迪营收为5662.7亿元,同比增长12.75%;净利润为233.33亿元,同比下降7.55%。财报指出,业绩变动主要受行业竞争加剧及成本压力影响,同时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前三季度研发投入437.5亿元,同比增长31.3%。今年1-9月,比亚迪全球累计销量326万辆,同比增长18.64%,完成全年460万辆目标的70.87%。 
	上汽集团发布第三季度财报 净利润同比增长644% 
	记者获悉,10月30日,上汽集团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第三季度营收1694.03亿元,同比增长16.19%;净利润为20.83亿元,同比增长644.88%。前三季度营收为4689.9亿元,同比增长8.95%;净利润为81.01亿元,同比增长17.28%。上汽集团表示,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自主品牌与新能源业务扩张。1—9月,上汽自主品牌销量204.4万辆,同比增长29.2%;新能源车型销量108.3万辆,同比增长44.8%。海外市场累计销量76.5万辆,其中新能源出口21.5万辆,同比增长69.7%。 
	苏宁易购前三季度营收381.31亿元,同比增长0.29% 
	苏宁易购30日晚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公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81.31亿元,同比增长0.29%,归母净利润0.73亿元,持续保持盈利。面对复杂外部环境,公司坚定推进大店战略与场景升级,核心业务稳步恢复,中长期发展方向持续明晰。 
	中国中铁:第三季度净利润56.64亿元,同比下降9.98% 
	中国中铁(601390.SH)公告称,公司第三季度营业收入2627.2亿元,同比下降4.53%;净利润56.64亿元,同比下降9.98%。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7738.14亿元,同比下降5.46%;净利润174.9亿元,同比下降14.97%。业绩下滑主要由于整体营业总收入下降及毛利率小幅回落所致,其中基础设施建设业务收入同比下降7.52%,设计咨询和装备制造板块虽保持增长但对整体盈利贡献有限,同时非主营业务波动也对利润形成一定影响。 
	伊利三季报营收净利双增全品类领跑,奶粉持续强劲增长 
	10月30日,乳业龙头伊利股份(600887.SH)发布2025年三季报。报告期,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905.64亿元,同比增长1.71%;扣非归母净利润首超百亿,达101.03亿元,同比增长18.73%,公司主营业务韧性向上,势头稳健。 
	绿地控股:第三季度净利润亏损31.83亿元 
	绿地控股公告,第三季度营收为332.02亿元,同比下降25.59%;净利润亏损31.83亿元。前三季度营收为1276.97亿元,同比下降20.16%;净利润亏损66.9亿元。 
	股融易资讯:科技、资本与经济动态 
	--- 
	32万亿元银行理财寻觅新定位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32.13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从2022年末经历“赎回潮”后27.65万亿元的规模,到如今突破32万亿元,银行理财市场用3年时间完成了一次深刻的行业洗礼。与规模扩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正持续承压。特别是今年前三季度为投资者创造的收益逐季递减,从一季度的2060亿元降至三季度的1792亿元。一边是规模不断扩张,一边是收益持续下行,银行理财行业在跌宕起伏中思索定位问题。 
	苹果:第四季度营收1,024.7亿美元 高于市场预期 
	苹果第四季度营收1,024.7亿美元,预估1,021.9亿美元;第四季度每股收益1.85美元,预估1.77美元。第四季度现金及现金等价物359.3亿美元,同比增长20%,预估516.7亿美元。第四季度IPHONE收入490.3亿美元,同比增长6.1%;第四季度MAC收入87.3亿美元,预估85.5亿美元;IPAD收入69.5亿美元,预估69.7亿美元。 
	亚马逊CEO:人工智能购物助手RUFUS今年已有2.5亿活跃客户,月度用户同比增长140% 
	亚马逊CEO表示,亚马逊人工智能购物助手Rufus有望带来每年100亿美元的增量销售额;人工智能购物助手RUFUS今年已有2.5亿活跃客户,月度用户同比增长140%;自2022年以来,AWS的电力容量已翻了一番,预计到2027年还将再次翻一番;预计2025年全年的现金资本支出约为1250亿美元。 
	---
	智能滑板底盘公司「尚元智行」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 
	所募资金将主要用于智能滑板底盘的代际升级,以及开放型无人驾驶生态平台的构建,为尚元智行下一阶段的高速发展注入全新动能。 
	惠和生物完成A++轮融资,透景生命独家投资 
	本轮融资完成后,惠和生物将借助战略投资人透景生命的资金支持和临床资源加速CC312的临床研究,特别是SLE等自免适应症的临床研究,同步加快落地与国外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发大中华区以外的权益,为全球SLE及多种B细胞异常相关自免疾病患者带来治愈的希望。 
 
	博来纳润完成数千万元新一轮融资,专注于半导体CMP材料整体解决方案 
	博来纳润自主研发的半导体CMP材料产品,涵盖了“CMP磨料+抛光液+抛光垫”三大类,形成CMP材料整体解决方案的产品矩阵。 
	浪潮计算机完成A轮融资,聚焦国产计算装备市场 
	浪潮计算机成立于2021年6月17日,致力于成为国产计算装备市场领军企业和国内领先的自主创新技术转化平台,持续引领自主创新技术产业生态的发展。 
	柘飞航空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顺为资本领投 
 
	本轮融资领投方为顺为资本,跟投方包括浦东创投、厚雪资本、曹路投资、上城资本。此前,公司已顺利完成数千万级天使轮融资,由光合创投领投,盐城鑫顺向海基金跟投。公司将加大先进航空核心系统的研发投入,加速产品商业化落地,为国内低空经济发展注入核心技术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