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 未来在线下有大规模支付场景的支付公司更有价值
8月12日,央行正式为首批第三方机构支付牌照续展。同时在一个月内,央行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罚没合计高达亿元。不过对第三方支付机构来说拥有牌照还是更有利的,因为还有80多家机构在等牌照。在央行暂停审批的情况下,牌照价格水涨船高。
央行最近一次发放支付牌照是在2015年3月。在8月12日,央行表示坚持“总量控制、结构优化、提高质量、有序发展”的原则,一段时期内原则上不再批设新机构。而“一段时期内”到底是多久央行也没有解释过。据统计,目前有85家在各地人行递交了申请并公示的“准第三方支付”机构。其股东名单中不乏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康美药业、唯品会、深圳地铁等知名企业。但是在央行表态不再批设新机构的情况下,这些申请机构得到牌照的机会渺茫。
来源有限的情况下,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价格自然水涨船高。自2011年至今,央行共发放了8批270张支付牌照。其中因违规被撤销了3张,目前市场上还有267张。在希望获得牌照的公司推动下,牌照的价格一年内翻了一倍。有中介人士表示,支付牌照的价格是主要按照其业务范围来定。2015年,业务范围仅为网络支付的牌照,一般售价在1亿~2亿元;经营范围为全国、业务范围又是网络支付、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的“全牌照”售价为2亿~3亿元。现在两三亿元只能购买仅为网络支付的牌照,比如美的3亿收购的神州通付。而“全牌照”的价格则在4亿~5亿元。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售卖的牌照基本上是一个“壳”,而没有任何业务。
对于有意收购牌照的公司来说,买壳的路也快走不通了。央行已经表示对于倒买倒卖支付业务许可牌照的,坚决予以制止。再加上对于长期未实质开展支付业务的支付机构,央行将依法采取取消相关业务种类、注销《支付业务许可证》等监管措施。单纯的壳对于有志于第三方支付的公司来说价值会不断走低。通过并购获得牌照的恒大、万达都已经有庞大的线下布局,只是需要打通支付场景。但是这样的公司数量有限,撑不起壳市场的繁荣。未来在线下有大规模支付场景的支付公司更有价值,他们将是下一波并购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