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 也许中国的马斯克、贝索斯已经在家苦读,等待创业时机到来是那一刻吧!
今年中秋节对国人来说,不仅可以赏月,还可以赏火箭。2016年9月15日22时4分,长征二号火箭搭载天宫二号成功发射。天宫二号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将做好迎接10月发射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对接做准备。曾经多次在欧美科幻大片中出现的“空间站”将可以出现在国内影视作品中了,不知道会不会引发新一轮IP热。
中国将拥有自己的空间站,我们也期待着中国力量在航天领域取得更多成就。特别是私人航天公司能贡献力量,就像美国公司那样。在硅谷,私人航天公司已经是另一种创业潮流,盘点一下也许会有十几家公司。我们也只提一下,白手起家中最有名的两家吧。9月1日,“猎鹰9号”火箭刚刚炸掉的SpaceX就是一个佼佼者。太空之旅不会一帆风顺,火箭爆炸只是SpaceX成长中必经的一步。实际上SpaceX已经斩获了为国际空间站送货的合同,完成世界首次海上回收火箭。在谈到硅谷航天公司的时候,大家的第一反应还是SpaceX。它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也因为天马行空的创举成为现实版“钢铁侠”。SpaceX发展至今,已经可以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太空计划提供帮助,并且取得国际航空市场的认可。
如果说,马斯克的SpaceX有些激进,那么杰夫·贝索斯创立的蓝色起源则务实的多。此前,蓝色起源只涉及太空旅游,为美国宇航局进行亚轨道研究,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进入太空,所以失败相对也少。在积累足够经验后,9月13日,贝索斯公布了公司未来火箭的名称和外观设计,该火箭将能够把人类和有效载荷送入地球轨道。在航天领域,贝索斯也把其另一家公司亚马逊的“稳”发挥到极致,没准还可以给“激进”的马斯克好好上一课。
在航天领域,中国的科研能力处在国际领先水平,以一国力量创造多个成就。但是目前的国内航天领域,都是依靠国家力量开发起来的,看不到私人科技公司的身影。我国航天方面三个集团公司分别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虽然名为公司,但是这些都是绝对的国企。中国航天的推动力量还是国家意志,而不是商业驱动。要知道唯有商业化才能最大限度的推广和推动一个行业,提高效率。
在国内,航天领域的私人企业并不是没有,但是却不能让人信服。翎客航天将是国内首家提供探空火箭发射服务的私人企业。这家公司一共包括3名员工:美国密西根大学硕士、清华大学博士严丞翊,火箭爱好者、清华博士生吴晓飞,外加清华博士生胡振宇。如果是互联网公司,这样的创业团队或许还是很“豪华”的,可惜在科研水平要求高的航天领域,清华的招牌也不够看。SpaceX和蓝色起源都邀请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多位专家加盟,马斯克和贝索斯更多的是负责公司经营,而不是研发。而单枪匹马的翎客航天对国内航天专家来说,实在没有什么吸引力。更重要的是,翎客航天自身并没有多少钱,需要融资才能生存。而马斯克三亿美元创立SpaceX的故事已经残酷揭露了航天公司对资金的需求。翎客航天比起这些硅谷成名企业还是显得太稚嫩。
硅谷引领着全世界的创新创业潮流,近年,硅谷公司确实出现了一股“上天”的风潮。SpaceX不久前爆炸的火箭把扎克伯格的卫星也报废了。对于Facebook这家纯互联网来说,这颗卫星将为非洲地区提供网络连接。这种商业需求给了SpaceX新的商业订单和利润。而在国内,我们找不到什么私人公司有这样的航天需求。即使是BAT,也忙着扩张版图,没人想上天。国内私人航天公司没有来自国内的订单,而如果想争夺国际订单,稚嫩的私人公司没有胜算。
对于航天公司的发展,需要太多的内部外部条件。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些条件都将不再是问题。当前,官方在源源不断的培养航空专家。而科技创业的潮流早晚会向航天领域蔓延。也许中国的马斯克、贝索斯已经在家苦读,等待创业时机到来是那一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