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 从贾跃亭宣布造汽车开始,外界对于乐视汽车的质疑就没有停过,大家的关注点无一不是资金问题。
从贾跃亭宣布造汽车开始,外界对于乐视汽车的质疑就没有停过,大家的关注点无一不是资金问题。然而就在日前,乐视超级汽车宣布完成10.8亿美元的首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国家电网旗下英大资本、深创投、联想控股、民生信托、新华联以及宏兆基金等机构。
早在此次融资之前,贾跃亭就自掏腰包为乐视汽车共投入近3.5亿美元,并在汽车领域开始大张旗鼓的布局。目前乐视汽车的管理团队精英云集,中方团队囊括了通用汽车总经理丁磊、大众汽车的总经理张海亮和百度无人驾驶负责人倪凯。
与此同时,乐视还宣布在浙江启动包括乐视超级汽车生态体验园区、智能汽车产业基金、互联网金融等项目战略合作。这个生态体验园区正式落户浙江省德清县,总投资额为近200亿元。一期项目投资60亿元,年产能为20万辆整车;二期计划于一期投产后两年内开工建设,扩产产能20万辆整车,项目投资60亿元。与园区配套的商务园则主要包括行政办公区、配套设施建设等,投资额为20亿元。
乐视汽车预计在2019年-2020年实现盈亏平衡,EBITDA转为正。从资本到土地,乐视汽车似乎量产在即。现在是2016年末,2019年到2020年并不太远。到那个时候,贾跃亭的汽车梦真能够实现吗?小编可不敢苟同。
一、制造量产车并不简单
通常,创业公司的融资都会带一点水分,譬如人民币改美元。但是真的要制造量产车,10亿美元也是不够的。相比其他叫嚣着要造车的互联网公司,乐视的走的还算踏实,收购美国创业公司,获得了基本的技术能力,并造出来一辆看上去很酷绚的样车。招募了一批汽车行业的高管,甚至挖来了百度无人驾驶的负责人,至少看上去人才济济。在浙江省拿到了大片的土地,厂房好像也有着落了。然而,这就够了吗?
远远不够,乐视当前的资源要造样车,或者小规模的手工车是够了。但是要按照计划做20万,40万的量产,乐视是没谱的。
汽车行业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是非常成熟的行业,要造量产车,仅仅是骡车就需要非常长的周期才能测试完成。从骡车到定型,然后再到量产的开发,汽车厂商需要的不是几十个高管,而是百人千人的庞大工程师团队。同时还需要建立起自己的测试场地,完成各项测试试验。这是一个非常漫长,非常烧钱的周期。因此2019年,乐视量产车能不能出来都是问题,更不用说盈利了。
二、造车难,卖车难,盈利最难
造量产车是一件很烧钱、很费时间、很需要人才与积累的事情,但是困难还可以克服。只要有钱,能招募到靠谱的团队,搭建起来供应链,建厂建测试场地,投入足够的时间,还是可能完成的。
看看特斯拉的发展历程,其实它当年比国内几家造车的更不靠谱,它初期募集的资金量还不如乐视、威马这些企业。但是特斯拉拿到了丰田遗弃的工厂,招募到了团队,在奔驰的帮助下解决了供应链的问题,通过几年时间就是把ModelS造出来了
乐视、威马如果10亿美元级别的融资是真的,有钱不怕拉不起工程师团队,建不起厂,造还是能造出来的。但问题是,造出来的车卖给谁?难道是乐视会员?
乐视的一期年产量是就是20万辆,威马也是10万辆产能规划,要知道特斯拉2015年全球才卖了5万辆。而中国汽车市场销量榜,自主品牌的轿车,卖得最好是吉利的EC7,也不过好的时候单月1万多点,差的时候不到1万的水平。也就是说,全国卖得最好的轿车,不过是一年10多万辆的水平。
特斯拉发展10多年,现在全球卖车,至今没有实现盈利,依靠资本运作发展。乐视未来即使能顺利造出来量产车,要靠卖车盈利恐怕也是很难的。
三、醉翁之意不在酒
既然,造电动汽车造车难,卖车难,盈利难,为何还有大量资本积极投入呢?问题在于有人买单,地方政府的政绩冲动很喜欢这类大手笔的企业。乐视生态园一期批的土地就是4300亩。仅仅是土地使用权未来的变动,价值就难以估量。有了地方政府的政绩冲动,资本自然也就来买单了。
中国地方政府不仅给地,还给钱。招商引资是要配套的,在中国特色的经济中,招商引资的政府不仅仅会批地,还会给各种财政补贴,还会帮助企业解决贷款资金。有了这些资源,无论车造不造,买不买,投资人最终基本是可以回收投资的。所以,造车难,卖车难,盈利难并没有阻挡投资人的脚步。
另外,贾跃亭在资本运作方面一向是高手(特斯拉的给力哥其实也是高手),中国的A股市场对上市公司非常有利,只要能上的去,在二级市场圈到钱,无论车造成什么样子,前期的投资也能收回来,还可能盈利丰厚。所以,乐视干嘛不造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