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 大公司裁员的情况无非两种:一种是业务调整,例如市场份额下降;另一种和钱相关,例如融资失败。
2016年已经进入倒数,很多公司都在做最后的拼搏,不过,也有一些曾经的独角兽公司不得不通过裁员度过年关,譬如爱屋吉屋。
据股融易网获悉,11月中旬,爱屋吉屋经历了最大的一次人事调整,后台职能部门400人被裁,占到智能部门总人数的20%。爱屋吉屋联合创始人邓薇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她现在考虑的“是如何活下来”。
其实不止爱屋吉屋,多家互联网独角兽公司都被爆出裁员,就在双十一当天,有消息称滴滴快车业务正在进行裁员,整个减员计划目标是1000人。
通常,我们都让认为独角兽公司发展势头很猛,但是为何这些高速扩张的独角兽突然踩了刹车,裁员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爱屋吉屋2014年3月在上海成立。据股融易网数据库显示,在不到两年时间里,爱屋吉屋先后完成了五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过3.5亿美元,估值也很快超过10亿美金。
数据来源:股融易数据库
在资本的加持下,爱屋吉屋进行了快速扩张。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11月,爱屋吉屋的员工总数已突破16000人,每个月的人员成本支出就高达9000万元。但现在,爱屋吉屋决定开始控制这一成本。
“政策一出来,我们看看自己的销售数字,就觉得无论如何都要裁员了。”邓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她所说的政策是国庆后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接近20个城市发布了限购限贷政策。她认为,爱屋吉屋原来的成本结构是基于“扩大规模”的目标,而目前的形势显然无法大举扩张。
同样受政策影响的还有滴滴。十月初,国内4所城市同时发布网约车新政,引发市场对滴滴裁员的猜测。有传言称,滴滴已经开始裁员,目前已经裁撤或正在流程中的有上百人,而整个裁员计划目标是裁撤千名员工,主要涉及快车业务线下团队。
不过,滴滴方面回应称,裁员说法纯属无稽之谈,并表示“滴滴在北京上地扩增的新办公楼即将启用”,试图暗示滴滴的人员并未减少,反而有扩张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滴滴没有公布明确的裁员计划,但的确缩减了“职员总数”。换句话说,滴滴目前的人事政策是,新入职的员工相比离职的员工数量要少。
“无论是大场还是小庙,大公司裁员的情况无非两种:一种是业务调整,例如市场份额下降;另一种和钱相关,例如融资失败。”一位不愿具名的人事高管说。
以这次爱屋吉屋为例,该人事高管分析,这次裁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爱屋吉屋的市场份额在逐渐下降。数据显示,去年9月,爱屋吉屋的二手房交易达到2400多套,仅次于链家的4000多套,排名上海第二;但到了今年上半年,爱屋吉屋的二手房成交量为3980套,排名上海第七,而排名第一的链家为25106套。
因业务调整而裁员的另一个例子是医疗行业的“老司机”好大夫在线。10月初,有传言称好大夫在线整体裁员,800名员工最后将只剩400名。对于传言,好大夫在线表示,“ 正在进行智慧互联网医院正式开业前的准备,为此进行正常了组织结构和人员结构调整”。
但一位医疗行业的高管透露,今年年初,好大夫为了尝试新业务,进行了大规模招聘,“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入职200人,但最后这个新业务被证明不可行,伴随而来的自然是裁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