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 “达康书记”成网红着实让人有些意外,但同样让人意外的,是主流投资者竟然都看走了眼。
最近,一部以反腐为题材的正剧《人民的名义》意外走红。截至目前,该剧豆瓣评分8.8分,收视率破2,成为名副其实收视口碑双赢的“神剧”。除了剧情真实感强之外,40多位老戏骨集体飙戏也成为一大亮点,剧中人物“达康书记”更是走红网络,表情包几度翻新,还被网友起了个洋气的英文名:.com。
“达康书记”成网红着实让人有些意外,但同样让人意外的,是主流投资者竟然都看走了眼。据股融易网了解,这部剧在融资过程中,有超过50家投资方表达了投资意向,但最终没有参与投资。该剧制片人兼导演李路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不少资方谈妥后又跑了,开机时还有2000万元的缺口。”
值得注意的是,最终的投资方天津嘉会文化、北京正和顺、上海利达影业、大盛国际和弘道影业这五家公司,均是规模较小的民营影视公司,有的甚至是第一次投拍电视剧。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对此,股融易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有三点。
首先,反腐剧情尺度太大。看了这部剧的观众都知道,这部作品不仅涉及到副国级层面的案件,而且将强拆、城管、假警察等问题都表现了出来,大大突破了以往的尺度。也就是说,《人民的名义》失败的风险的确太高。
风险投资,顾名思义是和风险共舞的行业,高风险才能高回报,但这种“高”是需要在一定可控制范围之内的。在中国目前的政策环境之下,《人民的名义》在开播之前所面临的风险对于很多投资人而言就是超过可控范围的。尤其对那些相对市场化一些的基金而言,政治风险属于严重不可控的,面对这样的项目,回避其实是最“安全”的方式。
投资方之一的大盛国际传媒总裁安晓芬也表示,在电视剧送审时,因为知道整个剧本触及到了多深的程度,所以大家都是很忐忑的,但是没想到过审很顺利。
其次,商业化色彩不浓。该剧制作方不打广告,也没有与视频平台商谈合作,只是埋头于剧作质量的打磨,某种程度上少了资本方的干涉,商业化色彩也没有那么浓重。
细心的观众在剧情第四、五集中会发现出现了一箱矿泉水。该企业的负责人称,该款矿泉水出现在《人民的名义》里并没有花一分钱赞助,因为剧组在喝过这款矿泉水后,觉得口感不错,当地经销商便送了几箱到拍摄场地做“道具”,没想到也跟着热剧一下火了。
再次,不符合大众追逐的热潮。最近几年大热的剧集,基本都符合穿越题材、小鲜肉演员,最好再套个当年起点或者红袖添香上已经很火的小说IP,这些就是套路……但是,《人民的名义》与当下影视市场资本热捧的剧目完全不同。没有鲜肉明星,没有大IP,没有套路虐恋,也没有上亿特效加持,剧中40多个“老戏骨”比拼演技,最年轻的主演陆毅也都41岁了。
近年来,对“IP”、对“颜值”的过于依赖,在连续推高演员成本的同时,忽视了剧本内容本身,抱着迎合观众的心态,资本也被单一的题材所裹挟,不敢做新的尝试,方才导致《人民的名义》此类制作精良的作品筹资路艰难。
不过,一部《人民的名义》,不仅将我国官场真实、深刻、抽丝剥茧剖析给了观众,就影视本身而言,也是一股清流,成功打破了“唯小鲜肉论”的怪圈。结合近年来出现的《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剧情、演技正在逐步回归人们的视线。
当然,因为这部剧的火热,我猜想未来一段时间关于反腐、国安、政治这样的题材会有更多的内容出现,而且也会有更多的投资人愿意重新去考量政治因素对于这类投资选择的影响权重,自然也会有更多的投资人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