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 今天我们要送出的文章来自经纬张颖的一篇分享速记。张颖很少参加此类活动,并做一些类似主题演讲的东西。如果你看完这篇文章得到了任何收获,我们相信都是来自于以下这位分享者,他的真诚、推心置腹与不做保留。
今天我们要送出的文章来自经纬张颖的一篇分享速记,他在6月7日出席长江创创社区分享会,并回答了现场创业者这样那样的提问。张颖很少参加此类活动,并做一些类似主题演讲的东西。屈指可数的经历是来自我们的被投公司实在需要他的站台,或者是多年的好友不厌其烦地诚意邀约(就如他外表看起来的那样,在这个事情上,他也是挺酷炫拽的……)。
我们说了很多次“以下,Enjoy”,今天打算非常诚恳地说一次。如果你看完这篇文章得到了任何收获,我们相信都是来自于以下这位分享者,他的真诚、推心置腹与不做保留。
所以,以下,Enjoy: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智商中等偏高一点点的人,但情商还比较高。有的时候,我会选择不考虑太多因素,立场黑白,以最直接的方式去表达感受,所以经常会得罪人。今天能做出经纬这样的投资平台,去做一些事情,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
为什么会这样子?
我今天的分享,会很诚实地从第一天开始,去分享中间的一些思考,关于人生中被动和主动的选择。
从我的第一天开始说起,我1973年在上海出生。但我从来没有在上海住过,所以我也不会说上海话。我父母都是上海人,我生下来就跟母亲去了山东泰安,她清华毕业后去了泰安制药厂,我父亲在新疆兵团做军医。
所以我生命中最初的六年,他们是分居的。后来因为出身、分配的问题,我们全家想办法搬到了安徽马鞍山。在那里,父亲做医生、母亲做老师,大概到十三岁的时候我们移民到了美国。所以某种程度上,我是一个老外,从思维逻辑、写东西的流畅性,再到阅读,基本上英文为主中文为辅。其实我中文还是比较差的,这几年在中国适应得还可以。我觉得接地气这方面,我比美国回来的那些人要好很多吧。
我在美国读的初三、高中、大学,从大二开始开始做癌症研究、在医院实习,毕业之后又做了三年有薪水的穿白大褂的研究人员。所以说我还是理科出身,思考逻辑比较严谨。我觉得那段时间其实学到很多东西,因为所有的工作都是在你看不到的世界里——很小的试管,每天提炼细胞、抽血、提血、提炼DNA,做软件帮助大数据的分析,当初我的学科是生化跟数据分析的连接。
我是蛮喜欢这份经历的,但当初总觉得自己应该向商业靠拢。起因是我有一个很好的同事,他父亲是美籍菲律宾华裔的首富,你可以把他想象成类似雅虎的创始人杨致远。我同学的父亲创造了几家公司,所以通过他,我很早接触到他创业的节奏和生活方式,他后来自己也做过一段投资人。
他做的事情深深地刺激了我跟我的朋友。美国的教育模式是穷养,我的朋友父亲虽然是亿万富翁,但我朋友自己也很穷,开个破车。我们当过一段时间室友,从上班到下班,每天呆在一起——彼此交流很多。
那个时候很年轻,朋友的父亲正好又到了创业成功的爆发阶段,有自己的私人飞机。这些多多少少,从商业上,创业上、乃至投资上,综合下来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刺激。后来去选硕士专业的时候,我选了一个有商业性质的硕士学位——西北大学的生物科技和商学硕士学位,一半是生化、一半是商业。有很多的医学院,我申请过了,但最后没有选。
在那个时候我才接触到了精英学府,因为之前在马鞍山读的小学、初中,去旧金山的高中,再到大学,都是二流到三流之间。高中我读的是林肯高中,是我们旧金山最烂的高中之一:每天每时打架,墨西哥人打华裔,华人打华裔,越南人打黑人。越南人非常团结,三五个越南人把黑人打得落花流水,所以我们学校经常有警车不停地巡逻。这是一个大炼炉,ABC不喜欢台湾人,台湾人不喜欢香港人,香港人不喜欢上海人,所有人都讨厌除上海外的大陆人。
我们中国人是在这座金字塔的最底端,每天要学会保护自己。我又不太会打架,所以要跟人家交流——我跟黑人好朋友,西班牙人好朋友,越南人好朋友,没有人动我;有时候考试帮帮他们,因为我数学比较好,英文一样的差。
那个时间点现在回看,我是在融入不同的人群,跟不同的人交流——善意是互通的,我对这个感触很深。比如我现在骑摩托车,在非洲呆过一个多月;在尼泊尔,在阿根廷、智利,乃至澳大利亚沙漠腹地……我去过很多很危险的地方,这些地方的经历都加深了我少年时代的判断,那便是善意是互通的,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没有无缘无故就要对另一个人施加恶意的人,有的话,数量也是凤毛麟角。
我觉得每个人的人生成长大概都会有七到十个十字路口,在每个十字路口你基本上都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果你做错了选择,走了岔路,你只要能快速地发现,能回来,大概就还能往你想的生活跟工作的方向发展;如果你十个路口连走错三四个,就会越走越偏。
我现在看我五到十个重大的十字路口,大概超过百分之六十是被动选择:
我父母选择去美国,不是我的决策;去西北大学是我的决策;后来我加入投资公司,他们硬逼着我回来北京,我那时候还没有想好,又是一个被动的决策。所以到今天为止有经纬这样的平台,我自己觉得是七三之分,百分之七十是狗运,百分之三十是我自己的一些主动选择或者能力。这是实话,就是七三。
进入西北大学最好的部分,是有优质的大公司来校招。因此我进到了投行所罗门兄弟,这是一个当时非常有名的投资银行,最后被花旗收购了,所以这个品牌也不存在了。大概二三十年前,他们在行业里是呼风唤雨的,我加入了他们的高科技投行部,在那边做了两年。
正好是互联网泡沫最高的时候,我又去到了荷兰银行,我在荷兰银行待了一年。我记得当时加起来是百万年薪,一个案子没有做。其实这一点都不吃惊,当他们开始做投资的时候,基本上是投资的最高点,他们在最高点进;在最低点,应该投资的时候,他们解散了团队。
那个时候,我记得马上就要到圣诞节了,遇到失业。当然他给了我们很好的“遣散费”,但是我就觉得非常沮丧。我是一个对下一步要做什么事情有一个了解的一个人。我在一周的时间内,投了四千份简历,全部一样的内容,有时候会改一些,按照他们的数据库发给了投行、美国所有的风险投资公司。
所以到今天为止,我还有一个单子:当初我发的陌生邮件谁回复我,这里面如果有任何人现在来找经纬系帮忙就十倍的回报,这发生过几次。大多数公司高管或基金合伙人不回求职邮件的,但也有几个人回复,我深深地记得他们是谁。我就等着,有可能要等上五年、十年、十五年,有可能永远都不会发生,但只要发生的那一天,我就会用十倍的努力去回报他们。当然我对记仇这件事也是一样的逻辑,五年、十年、十五年我也记得,总有一天碰到他们擦边经纬系边界之时,我会再去收拾他们。后者基本上是不靠谱的投资同行,之前系统性折磨经纬系的创业者,反悔过好几次的,这种人我等着收拾他们。
回到找工作这个主线:四千份简历,我想我只要一份工作。当初我的主线,就是看看咨询公司、投资公司有没有可能,反正有任何人能给我份工作我都会考虑,或者在大公司做战略投资。
最后找到的那家公司叫美商中经合,地址正是在我老东家荷兰银行的马路对面,旧金山101街道的最末端。我就过去中经合,正好那个时候我的恩师、也是启蒙老师刘宇环就在办公室。他跟我聊了一会儿,给了我一份工作。我在那边工作了两年多之后,因为北京办公室比较混乱,他们就想派一个信任的投资经理回国,把这个桥梁弄得更好一点——就把我给“架着”回去了。
逼我回去的那个人是我们中经合的CFO,后来她变成经纬的CFO。她也是我的恩人,是她当初逼我回中国。当时我并没有那么强烈的愿望尽早回国;我也不是一个很有创业头脑的人,做得离创业最近的也不过是在高中卖过一些笔,赚了一点点钱。
我说你真要让我回去,能不能把办公室给我留一年。当时她说好,结果我走了两个礼拜,办公室就给别人了。呵呵。
我是2003年7月回来,12月就投了分众,完全是狗运。我看到一个电梯里的广告,我知道国外有这样的模式。我跟左凌烨,也是现在经纬最重要的合伙人之一,一起找到江南春。当时这个案子,完全没有深思,就是碰到运气投了,然后上市;之后一步一步,又投了3G门户、爱康国宾,打下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我觉得那个时候,狗运跟个人能力有可能是九和一的关系,当时投资机构也少,我们运气也比较好。
快进到大概2007年,我和邵亦波、徐传陞、左凌烨、万浩基他们一起做了经纬。2008年经纬创立,截至目前,我们大概管理超过155亿人民币左右资金,我们主要做早期投资;投资了超过320家公司,每年大概投80多家左右——风格比较凶悍,不管是我们对经济周期的思考怎么样,我们一直投得比较猛。
哪怕2014年10月份,我们说会有一定的泡沫,那个时候我想提醒我们公司早一点融资、早一点准备过冬、早一点把行业的竞争对手灭掉。别人怎么理解这个事情,觉得我张颖阴谋论,觉得我要把价格压下来,我们再借此投资,这些话我也都听到过。但怎么说呢,我觉得这是市场高看我了,我自己都不相信我有那么大的能耐,能说市场低潮就瞬间把市场变成低潮。也不会因为我发了这个给我们自己投资公司创始人的信,新的创业者来见我,就主动把估值降低了……但这个确实给我提了个醒,所以现在我说话也比较小心了,我不想一个好的出发点,最后因为过度解读的关系,而变质。
但其实,我今天我想想,我一般说得罪的,都是投资行业里不靠谱的同行。这点我想的非常清楚,我们最后成功失败,跟任何同行都没关系,我们是吃早期投资这口饭的,完全靠自己的眼光和能力行事,你怎么不喜欢我、怎么想围剿我、怎么想刁难我都没关系,我们会永远靠自己。
我不会在公开场合去评价和挑剔任何的创业者,哪怕我们投资后亏钱血本无归的。亏的公司,里面有一些是有深思考的创始人,再次创业我们会再支持;如果有一些实在支持不了的,我们在外面也不会说他坏话,咽下去。因为这是一个严肃的买卖,当初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回到经纬,我们现在每年大概投80家公司。加上再融资,有些公司一年融2轮、3轮,像今年有6、7家一年融了3轮、如果你把这些算起来,每年大概会有快300次的资本运作。在这里面独角兽公司,知名公司大家都知道了,我就不多说了。
有人说:我们聊点轻松的,关于生活与工作的平衡
这点我就更加有自信了,我相信我做的比99.9%的同行乃至创业者都要好,但是这个自信不是自大。我觉得有可能是跟我在很多地方住过有关,小时候经常被人家追打。我总是觉得人生无常,你不能把人生中每天当成最后一天,我觉得这样子有点过度的扯淡。但是你可以把每天当成你最后的一年或者两年的一天。
比如我还有一年或两年能活,当然我希望更长一点。我还有可能在家里看看美剧,还能再出去跟人家疯狂的去骑摩托车、去看世界、去安排工作,去跟家人生活。反正我就觉得人生苦短,最终结果大家都是一样的。
我的兴趣,动的方面就摩托车越野看世界,最多背包徒步;静的就拼命看书、看纪录片、严肃内容。有的人会很自豪地说我从来不看电视,但我觉得能一个周末在家里面看十多个小时的纪录片、美剧,能学习东西、又很舒服,干吗不做呢?
反正我觉得,无法生活好的人,其实长远没法做大事。因为创业是一个长征的N次方,所以你要控制节奏,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今天已经跟10年前不太一样了,十年前遍地机会,你埋头苦干,杀出重围;今天创业难很多了,如果你不是一个多元的人,如果你没有魅力、没有气场、没有亮点,你是吸引不到优秀的人帮助你,再去实现你的梦想。
今天的90后、00后,他们对人的这种认可,是要很多元化的,他不会对你盲目的认可。所以我觉得作为创始人,你要提升自己的魅力、提升自己的气场,招人的时候要敢于去招比你强十倍的人。我就希望公司投资的同事们早点把我给灭掉,早一点让我滚到另外一个角落,因为这样我也在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