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 李论刚从合力离开的那段时间,每一个知道这件事的人,碰到面都不禁要为他惋惜一番。投的项目眼看就要丰收,退出则意味着什么都没有。李论只是笑笑,他明白自己接下来要做点不一样的事情,同时也意味着要先放弃点什么。
延安西路位于上海市中心地段,无论是路上车来车往还是周边居民日常,注定了这里从早到晚的人声鼎沸。熊猫资本办公点从红墙绿树的法租界搬到了这条路上的龙之梦大厦。
最里面的那个房间,正发出类似争吵的声音,门外工作区的人却对这一切见怪不怪。下一秒,整个房间都安静了。26层的楼高已经让临街的窗几乎传不进外面路上的声音,房间里四个大男人面面相觑,气氛一下子降到冰点。
李论不紧不慢地拿起三个小茶杯,逐一放到茶洗中过一遍,一字排开,再倒上热茶。无论茶壶还是茶杯,都隐隐透着股滋润的光泽,一看就是常年浸润在茶水中养出来的。李论一抬手,示意其他三人先喝口茶再聊,大家脸上表情没有了之前的紧绷。
“喝茶已经变成了我谈话时的主要道具。意见谈不拢,就拿着刷子洗洗茶具,估值有争议,大家就喝口茶再聊。”大概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熊猫资本把位置最好的一间房装修成了茶水间,客人来访也基本不用会客室,全在这里搞定。
李论摆弄功夫茶的样子,让人很难跟他那个在公众场合有啥说啥从不避讳的直爽形象划上等号,更不用说他在一年之前做的疯狂事——从一家投资机构的合伙人位置上离开,转而拉上三个好兄弟成立熊猫资本,随身带走的除了盆仙人掌就是一套功夫茶具,一切从头开始。
李论刚从合力离开的那段时间,每一个知道这件事的人,碰到面都不禁要为他惋惜一番。投的项目眼看就要丰收,退出则意味着什么都没有。
在大部分惋惜的人当中,最不能理解的可能还是他投的那些项目创始人。“我们早就把Adam(李论英文名)看成了创始团队中的一员,即使离开,公司也可以为他留出一个董事席位。”从第一个这样的声音发出,陆续有超十位CEO作出同样表示。
李论只是笑笑,他明白自己接下来要做点不一样的事情,同时也意味着要先放弃点什么。
“科学、文学、艺术,都有可能改变世界。我算是没什么希望了,但还是想着能在改变世界的路上出一把力。”李论是这么看待投资这回事的,而比起现在所谓的大佬、行业前辈,他最崇拜的投资人已经离我们有点遥远了。“最牛逼的投资人那必须是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投资了文艺复兴三杰,直接影响了文艺复兴,这种投资才叫改变世界,要做就做这样的!”
不甘于现状,又自信心爆棚,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曾经那段在新东方任教的经历。李论大学是在厦大读的生物技术,在2000年前后那样一个时间点,这个专业几乎是和出国划等号的。李论去考了GRE,还一不小心考了满分,于是被俞敏洪拉着去新东方当老师。
试想一下那个画面:一群研究生,或者工作多年的人坐在下面,讲台上是一个大三的学生在讲课。李论成了新东方最早一批教GRE、GMAT的老师。时至今日,他回忆起那段日子,仍然深有感触:“新东方真的在很大程度上发掘了我的潜力和自信心,完全解放了天性,扩宽了人的边界。”
包括李论在内,类似徐小平、王强等新东方的老人有建一个群。他们还会时不时回忆当初一起教学生、打拼的日子,再感慨一下现在。“如今很多互联网人在说起新东方老师的时候会提罗永浩,但说真的,他的那些段子都是新东方老师用剩下的了。”
李论并不看好老罗那个情怀气息爆表的锤子手机。以老罗的方式,就算不做手机,做个车子、电视什么的估计也能火,毕竟那时候做手机比较流行,而他最多只能算是借了个好势。
同样是要改变什么,在李论看来:不出五年,VC行业就会被颠覆。那么,颠覆的人为什么不能是自己?
离开新东方,李论去了《国际金融报》,主管经营、发行、广告,而从挑战性的角度讲,他很早就想着要做投资这行。恰逢晨兴创投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此后两年,李论主要从事投后工作。
一心想着要用投资这种曲线方式来改变世界,自然不会甘心只在幕后。当时的李论想着,做投资还是得先一头扎进去创业。
2009年,当大家都还在观望国外的Groupon时,李论就已经做了一个团购网站。在陆陆续续合并了8家公司后,盘子越铺越大,“就好像是在开车,不停地踩油门,这方向盘都感觉不受控制了。”好在,及时踩住了刹车。
他把团购网站卖给了一家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不仅实现了财务自由,更重要的是,他终于有足够资金去做投资了。最早的时候,李论是以个人天使的名义做投资,在投出几个漂亮案子后就去了更为系统化的合力。
“我总觉得做互联网投资,每时每刻都在接触最新鲜的事物,可回过头来看,投资人反而活得很传统。”VC这个职业,其实可以有更多尝试,如今的投资机构,也该换一种品牌运营模式。到了2015年,李论觉得再不抓住机会做点什么就晚了,再加上遇到了其他三位合伙人。四个人一拍即合,熊猫资本就这样成立了。
我们现在经常可以听到有投资人在公开场合说,自己是在以创业的方式做投资,可其中应该很少有人像李论做熊猫资本那样,一开始就是抱着“要革自己命”的心态。
“感觉现在做事情特别有干劲,跟回到20多岁似的。昨天还拉着Peter(毛圣博)大晚上的在车里一直聊到凌晨4点。”这样的投资,才叫创业,而熊猫正尝试着一点点改变。
DCM的董事合伙人Hurst曾向李论描述过这样一个场景——
几个合伙人在IC会议上为了一个案子剑拔弩张,谁也不肯让谁一步,场面一度陷入僵局,最后Hurst会看着对方的眼睛说了一句:“你确定要投吗?你确定的话,那就投吧。”
这个场景对李论触动很大,因为熊猫资本内部也真实上演过,只不过是合伙人Tony看着他的眼睛说:“对于这件事情,你是了解最多的人,我提出了我的疑虑,但我决定信任你的决策。”
最好的合伙人关系应该像什么?李论的答案是夫妻。“没有争吵的夫妻关系很容易散,因为没有成本,也没有投入。”
作为四位合伙人中年纪最小的,Peter在前东家启明的最后一天做工作交接时,启明合伙人叶冠泰还发了一条短信给李论。他至今还记得那条短信内容,就像父母在叮嘱新婚的小两口要好好过日子一样,让他们多多照顾。
于是,熊猫资本推出了「银弹机制」——在IC会议上,四个合伙人需要对某个决策达成一致才能通过,但当一个成员在其他人反对的情况下仍对某个案子有着相当大的信心,他可以选择启用“银弹”机会去投。当然,银弹会对每个合伙人有额度限制,投出去后若达到一定条件,原有额度也将会复原。
有争执、有分歧,但丝毫不影响李论和他三位合伙人Peter、Ryan、Tony之间那种默契和信任。
不仅如此,熊猫资本提出「熊猫银票」的概念:只要向熊猫资本推荐好项目,并且该项目最终获得投资,推荐人将获得这个项目carry的10%作为奖励。截至目前,熊猫资本已经发出了4张熊猫银票。
类似于这样的创新,李论介绍起来总是两眼放光,当然其中最得意的还属邀请好友陈格雷,也就是张小盒的创始人来设计了熊猫资本的卡通形象。一只憨态可掬的熊猫摆出一副功夫亮相的样子,让每一个看到的人都会跟李论说一句,跟你好像啊!确实像,有一种软软又暖暖的感觉。
“我们非常重视机构的品牌宣传,做一个接地气的投资品牌当然要选让人印象深刻的动物代表。”因此,他们连当初设计师随手画上的熊猫肚子上那两黑点都会拿出来跟网友互动一下。有说是熊猫胖出的褶子,也有说是吃西瓜掉下来的籽…
除了熊猫的卡通形象,李论还给机构定了一句让人特别印象深刻的slogan——熊猫资本,把你当宝。
听上去,还真跟李论的形象不是那么符合。一般来说,投资人很忌讳对别人所投资的项目做评论,毕竟大家都是圈内人,保不准那天要合投一个项目什么的,可他就是这么一个“非一般投资人”。
面对拿了1亿美元C轮融资,还是由IDG资本、挚信资本以及红杉中国跟投的轻轻家教,李论毫不留情说出“我不看好”;当美团与大众点评的绯闻在业界流传,他毫不留情指出“美团当死”,还要加个叹号……不仅如此,要是在跟创业者交流项目时,遇到不靠谱的,李论不会说什么可以回去再好好想想,直接一句“我看你还是别干了,浪费时间!”
“其实对于我们投资人来说,项目做不成只是众多投资案例中的一个,但对创业者来说就真的是全部了,足以改变一生的。”这番话他从来没跟创业者讲过,“有时候语气重一点,是真的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熊猫资本的团队是真的想把创业者当宝,曾经有个创业者来找他融资,硬是聊了5个多小时,期间他还拉上另外三个合伙人一起“会诊”。最终结果,没有投,不过创业者离开的时候都是满足的。
今年4月底的投中年会上,李论分享时聊到现在的打赏经济,笑着说:“以后我们熊猫资本在办公室前台搞个功德箱,如果聊的觉得有收获就投一点,我们拿去做慈善。”没想到没几天就收到创业者邮寄过来的功德箱,还贴心地印了熊猫资本的logo。
现在,这大箱子里已经满满铺了一层。从10块零钱到百元大钞不等,更有美元外币,甚至还默默躺着一张银行卡……
除了对创业者,李论对伙伴也是宝贝得紧。采访间隙Ryan(李心毅)打开茶水间的门,打招呼之余就是说了句“来一杯”。“我几乎承包了整个公司的端茶递水工作。”他们为此还给李论印了另一版名片,title的位置写着“茶水”。Ryan开玩笑说:“熊猫资本就是要把你当宝,那我们也是他的宝宝。”
回过头来看熊猫资本走过的这一年多,李论不免感慨一下,除此之外,他还想着自己是不是应该控制一下自己在公开场合有啥说啥的毛病。反而是他们负责品牌的同事说:“不用改,挺好的,现在创业者需要听真话。”
总有人问李论,到底想要把熊猫资本做成什么样?他每次都毫不避讳地说:“就是要做成最好的投资机构。”
李论和他的三位合伙人,就是朝着要把熊猫资本做成行业第一这个目标去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