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 海信空调不制冷!深扒比双11折扣还坑的空调“套路”
文 | 螳螂观察
作者 | 一城
空调领域的争端向来不少,格力又一次把整个行业的“遮羞布”扯开了。
前不久,格力市场总监朱磊在演讲中直言有些同行根本不是搞技术创新,而是用算法玩“数字魔术”糊弄人,把空调能效标得虚高,实则是“用算法粉饰问题”。
具体是个什么事呢?根据朱磊介绍,原来国家检测部门测算能效时会取24℃、29℃和35℃几个关键温度点来测耗电量,并以此数据来推算总体能效数值。
因此,有些企业专门在这几个点上“做手脚”,通过人为调低29℃耗电,以及刻意抬高35℃耗电,导致推算结果24℃出现“负值”,从而冲抵全年总耗电,让APF(Annual Performance Factor,全年能源消耗效率)突破6.0,成为消费者眼中的“省电神器”。
眼下正值双十一消费狂欢节,不少消费者就等着这个节点购入空调一类的大型家电。但,只要打开购物平台,就会发现在厂商的套路面前,平台精心给到的APF一类的参数排序筛选毫无意义,依旧让人难辨真假,买不到好产品。
往年大家都在讨论平台的双十一套路复杂,但真要细究起来,空调行业的套路与问题可致命多了,多花了钱都是其次,要知道一款“虚标”的空调在以后日日夜夜的体验中,那可真是遭罪了。
空调的“套路”有多深,你根本看不透
前段时间,「螳螂观察」的一位老朋友就在空调选购上栽了跟斗。他按房间大小,算得明明白白,不多不少,买了一台1.5匹的海信空调,“那个房间应该是够用的,能制冷,也不会多耗电。”
结果,装完一开机,空调直接拉满16度,吹了大半天,房间内的温度丝毫不降,反而急的安装师傅满头大汗。当场找海信客服问,得到的回复要么是“您房间太大了”,要么是“主机位置不对,通风不好”,气得他当场让人把空调拆下拉走,懒得去细究背后的具体原因。
如果真如客服所说是房间太大的原因,那么精确算出来的1.5匹空调为什么达不到预期的制冷效果?这里面实际上也藏着一个空调行业的虚标套路。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很多人在买空调的时候很喜欢参考,但“匹数”本身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真正影响空调降温能力的是产品铭牌上的“制冷量”。
在空调领域,制冷量为3500W左右为1.5匹,但这个“左右”的程度正是厂商做手脚的地方。3200W制冷量也标1.5匹,实则为1.25匹,在这一基础上,如果用户对自家的空间估计不准,买回家的体验多半是“老牛拉大车累到报废”。
匹数达不到标准的空调,往往面临着满负荷运作的状态,不仅会导致电费暴涨,还容易导致空调加速损坏。这些坑都藏在了品牌模棱两可的“大1.5匹”“正1.5匹”的说辞中,如果你买空调只看匹数不算制冷量,那基本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除此之外,有的套路也是消费者根本察觉不到的,比如三四线机型的核心部件偷偷减配,铝箔换热器做抱一点,铜管给细一点,以及外机风扇缩一点,转速再调低一点,正是一点一点积累下来,只怕是用了一两年,消费者才后知后觉自家的空调不好用。
警惕双十一“头脑一热”,买回家的空调“寒心”
空调行业的水很深,这些套路与问题被曝光也不是一两天的事情。消费者在选购空调的时候,往往需要面临着与厂家和销售斗智斗勇的过程,除了对空调的核心参数有所了解外,仍要避免头脑一热,具体事项如安装流程、核心部件等没了解清楚,就匆匆下单。
事实上,双十一消费狂欢本身就是一个冲动消费的节点,在电商平台抛出大额折扣券的同时,有的品牌还会为双十一定制减配特价机,参数看似和常规款一致,实则核心部件缩水,亦或是后续安装存在过多的隐形收费项目,一套流程下来才后知后觉根本没有便宜多少。
因此,双十一购买空调特别要注意对比平台机型与品牌常规款的铭牌参数、部件配置,并向客服了解清楚具体的安装流程、核心部件情况等等,同时保留订单截图、商品详情页截图(尤其是参数标注部分)、产品铭牌照片、安装凭证、与客服的沟通记录等,以作后期的维权凭证。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得避免空调行业的参数虚标套路,这就需要消费者本身对空调的核心参数有一定程度的认知。
比如,看匹数没必要,重点得看制冷量或制热量。选购空调时,可以明确一下,1.5匹标准制冷量需大于等于3500W,1匹需大于等于2600W。如果标注的是“3200W制冷量=1.5 匹”,直接可以pass了,极端些甚至可以把这样玩套路的品牌拉近黑名单。
同时,大客厅或是西晒房需额外预留10%-20%的制冷量,比如30平西晒房,需选制冷量大于等于4200W的机型,而非盲目选1.5匹。
又比如,针对能效虚标问题,还得看细节。APF值不能只看数字,还得核对产品铭牌上的“检测标准编号”,确认是否符合最新国标GB/T 7725-2022。同时,还可以去“中国能效标识网”输入机型编码,验证一下标注值与备案值是否一致等等。
重点还需要避开“仅特定温度点达标”的机型,优先选购标注“全工况能效稳定”的产品,类似的坑已经跃然纸上,没必要为了低价去踩了。
总的来说,我们在购买空调的时候,提前做好功课是必要的。在空调行业套路泛滥的当下,只能通过减少信息差以及深入地与客服进行沟通、问询,来减少踩坑的风险,而不是头脑一热,匆匆下单。
写在最后
明明是品牌的坑,结果消费者还要为之买单。如此想来,空调市场的发展却是有些畸形了——当前,头部品牌价格战激烈,中小品牌为抢占市场,要么通过虚标参数或减配降低成本,要么就是重营销轻研发,用各种文字套路替代技术创新,虽然短期会吸引消费者下单,但长期必然会透支口碑。
每个消费者的心里都有一杆秤,什么品牌玩过什么套路,一旦口碑受损,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往往就得面临着品牌信誉崩塌的可能,更难存活。让消费者寒心的空调,在市场上活不了。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此内容为【螳螂观察】原创,
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泛财经新媒体。
•微信十万+曝文《“维密秀”被谁杀死了?》等的创作者;
•重点关注:新商业(含直播、短视频等大文娱)、新营销、新消费(含新零售)、上市公司、新金融(含金融科技)、区块链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