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 一个月内,央行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罚没合计高达亿元。
第三方支付显示出强大的发展态势,2015年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的资金就超过20万亿元,小米、恒大、万达一掷千金为牌照。但是在进军第三方支付的时候,企业也不要忘记央妈的监管在收严。一个月内,央行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罚没合计高达亿元。
8月12日,央行发布关于27家非银行支付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续展决定的公告。此时距首批支付牌照到期已经过了三个月。与续展公告同时发布的还有央行表示一段时期内原则上不再批设新机构的消息。自2011年至今,央行共发放了8批270张支付牌照。考虑到五年间,获得牌照的公司有倒闭合并的可能,实际的牌照数要少于270张。同时牌照的含金量也在变化,27家机构中6家增加了支付业务范围,8家机构减少了业务范围,另有1家机构有增有减。以首批获得续展的易宝支付为例,虽然牌照续展五年,但是有7个省市的收单业务资格被取消,牌照的使用范围受限。
虽然首批到期牌照都获得续展,但是以后几批就不会有这个待遇。央行公告“对于长期未实质开展支付业务的支付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将依法采取取消相关业务种类、注销《支付业务许可证》等监管措施。”首批支付牌照申请机构一般都是资质和运营比较强的企业,后来申请的机构质量相对参差不齐,牌照续展可能会通不过。第二批第三方支付牌照也将于本月到期,到时候看央行对它的续展批准情况就可以知道后续的发展了。
对于新想要进入第三方支付行业的企业来说,难度也变大。支付牌照有限,后加入的企业只能通过并购的方式获得牌照。央行明确提出对于倒买倒卖支付业务许可牌照的,坚决予以制止。原本有钱就可以搞定的事儿,变成了从资本实力、资源优势、技术能力、合规意识和发展前景综合考量的结果。
从源头上控制第三方支付牌照只是央行采取的一方面措施,对现有获得牌照的公司也要加强监管,贯彻“对于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支付机构,将严格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予以查处,以保障支付服务市场规范有序发展”的要求。
不要以为央行只是对“外人”出手重,其实“自己人”才是杀鸡儆猴中的那个鸡。早在在上月底,通联支付、银联商务两家公司曾因未落实商户实名制、编造银行卡交易信息、为无证机构提供交易接口等违规行为,被处以警告及罚款,总罚没金额达4680.64万元。通联支付和银联商务一贯被认为是银联嫡系的机构,央行对他们开出罚单必然会对其他机构不客气。
果然,央行在本月又对其他支付机构进行整治。据央行营业管理部发布的行政处罚信息,央行在8月5日~8月11日期间,对5家支付机构作出处罚决定。易宝支因违反相关清算管理规定,合计罚没金额约5296万元,是目前为止央行对第三方支付开出的最大罚单。海科融通、随行付、和融通个被被罚款人民币6万元,商银信被罚款12万元。
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央行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罚没合计高达亿元。随着监管加重和竞争激烈,第三方支付业务的利润已非常低了。但是第三方支付是金融行为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具有很高的数据价值。各大巨头都希望通过活动第三方支付牌照来打造金融消费闭环,企业对第三方支付的追逐不会停止。但是第三方支付的乱象又到了不得不管的地步。今年以来,北京、天津、山西、陕西、四川、河北、安徽、广东等多地公安机关相继发布电信网络诈骗团伙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转移赃款的相关预警。不少第三方支付机构为了扩展业务也采用了一些违规行为。央行最近整治第三方支付也是为了规范行业发展。对于越来越重要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而言,只能希望央妈在整治后可以早日放开限制,但是已经收严的监管却不会轻易放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