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 据说,中国投资人已经把这一套手法在硅谷发扬光大了,国内融资者绝对要小心。
对融资者来说每天都在见投资人和奔走在见投资人的路上。尽可能多的见投资人可以提高融资的几率,但见的人多了不代表见的每一个投资人都是好投资人,都愿意投资。股融易为广大融资者整理了一些不靠谱的投资人类型,融资者见到了就赶紧跑吧!
这类投资人本身想投资某一行业,但是却对该行业发展情况缺乏了解。所以他们会大量见该领域的融资者,从一线创业者口中了解情况。这类投资人也会表现的关心这个项目,并有意投资,实际上要求融资者提供详细的企业数据,其中不乏企业核心机密。一旦得到足够多的数据,他们就会货比三家,挑出一家来投资。其他融资者付出的时间精力就都白费了,更危险的是一些核心机密已经被竞争对手知道,签什么保密协议都没用。不要放松警惕,即使是一些大的投资机构也可能出现这样的现象。
在资本市场很热的时候,很容易看见这样的投资人。他们身价过人,似乎也很豪爽,随口就可以许诺高额投资,还不用太多条款限制。但是真的到打款的时候,可能就采用分批支付的方式,而且非常关心收益。一旦行情不好,就不会再投资了,还会急着把投资收回。他们可能会把你后续辛苦融回来的钱直接划走,不给你留下生存的资金。在房价上涨比创业更挣钱的时代,别指望这样的投资人会感恩。
这类投资人平时非常关心企业的发展,要求融资者将日常情况定期报告。如果只是发一份报告,对融资者来说也是加深和投资人关系的大好机会。可惜,对控制狂型投资人来说,接收报告只是个开始,随后他们就会不断提出建议,监管公司资金发展。也许他们的建议有一定合理性,但是融资者很快会发现到了和自己的投资人争夺公司控制权的时候了。
这类投资人会在一开始就许诺提供大笔资金,使得融资者放弃向其他人融资。但是随后融资者就会发现钱迟迟不到位,企业缺乏资金运行不下去。此时,这些投资人带着条件苛刻的协议开始还击。最后融资者会发现不但钱没有融到多少,还签了一堆平时根本不接受的协议。据说,中国投资人已经把这一套手法在硅谷发扬光大了,国内融资者绝对要小心。
此类投资人与搜集数据型投资人有点类似,都是希望可以得到某个领域某个项目的核心信息。不过他们实际上不会进行投资,只是通过投资这个借口了解创业者的商业机密、核心技术和商业模式。一旦他感到都学透了,就马上消失。在其他地方把项目照搬过来,自己成了创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