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 目前顶部赛事IP十分稀缺,赛事可开发的商业价值非常大,有前景的赛事值得投资者去关注和孵化。
投资人简介:韩泽先生拥有北京旅游学院英国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硕士学位,目前主要关注旅游/会展/体育行业的投资并购机会,并参与以上行业的研究。韩泽先生曾在港中旅集团任职十年,从事入境旅游、旅游电商、以及会展旅游业务。他在离开港中旅集团之后,创立了会展行业知名品牌T-MICE。
10月18日,由体育产业50人、左驭资本主办,新华社瞭望智库协办的“穿越窄门——体育创业正当时”的活动上,左驭资本执行董事韩泽发表演讲指出,目前顶部赛事IP十分稀缺,赛事可开发的商业价值非常大,有前景的赛事值得投资者去关注和孵化。
韩泽认为,赛事后续的商业开发则是需要企业做好全产业链的整合。赛事要做好产业链整合,除了赛事本身的价值外,衍生品市场、服务市场都要需要赛事方打好基础。
他表示,未来体育产业的发展机会在于服务产业、赛事打造、信息化改造、目的地与体育产业的结合。
以下为演讲实录(略有删减):
赛事IP特征,首先体现在稀缺性,顶级赛事非常少,真正赛事IP,五大联赛,奥运会,世界杯非常有限,爆发力非常强,一旦形成IP以后,持续的收入增长非常强,培育周期非常长。
如果有一家公司跟我说,今年做了一个赛事来投资我们,明年怎么样,我一定不会马上投资,成长之中有很多线上线下资源聚合,是个很复杂的过程。生命周期非常长也决定了培养周期很长,需要走一些钻山洞的过程,壁垒一旦形成,持久生存下去才能达到收入稳定。
怎么定义赛事IP?首先较高参与频次,更准确地说,参与频次和参与规模,马拉松赛事并没有高频,规模很大,影响力很强,一个赛事一定要有持久曝光度,足球、篮球几百次的曝光度,本身对于赛事就是很重要影响力。优质的内容,每个赛事其实就是可以把看成大的连续剧,一场比赛可以看成一个电影,本身就是内容生产,每个球员在里面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个俱乐部、球员也好,都是整场内容里面的内容生产者。传播属性非常重要,一个好的赛事并能够商业变现的赛事,一定是有非常强的传播属性。专业化能力、赞助、收入、包括衍生品变现,这都是包括很多欧洲豪门在内的赛事方都非常重视的渠道。
举办赛事三个阶段,很多业主非常清楚。首先办赛,赛事做起来,我们要熟悉整个产业链,熟悉每个环节,怎么调配资源做赛事,第二点运营赛事,提升知名度,提高传播属性,提高赛事体验性,其实这也是需要很长时间的一个积累和沉淀。最后形成赛事经济,可能赛事IP到这一步就可以算是跑出来,但首先要实现产业链条的资源整合,通过赛事IP影响力,激发消费。其中的衍生品收入就是典型例子,很多运动品牌商都谋求把自己的品牌贴到不同的产品上,比如离体育最近的鞋、服、赛事纪念品等。
赛事IP今年是一个IP大年,不光从赛事角度,还从娱乐角度,比如影视行业,经常会说到IP电影,我看了一下,上个月电影百分之百都是IP电影。IP电影其实也是毁誉参半状态,为什么这样?影视IP和赛事IP什么区别,简单分享一下。
首先影视IP的不确定性非常强,刚才列了一张图,美国的研究结果的表明,成功的影视IP要具备哪些点,首先足够强的广告投放,包括宣发费用,作品类型是不是对我们的胃口,还有明星够不够大牌。我们看电影,平时看电影比较多,毕竟是低频,怎么影响“我”到“影院”,“明星够不够棒”、“片子宣传够不够”、“有没有雷同片子”都有着重要影响。电影IP稳定性和赛事IP对比,赛事IP稳定性就显得非常强。电影是快消品,上映的商业生命周期一个月,内容抓完眼球,传播完结束了,赛事IP生命力则非常长。
相似的一点是什么,很多办赛事的主办方意识到,高投入高回报,跟电影一样,这是一个规律。电影成本和收益对比,高成本的投入电影收益一定是高的,前三部基本上都是大制作,如果抓住了前三部大制作来说,后面这些电影其实即便赔了没有关系,这是影视行业的一个特点。
刚才提到了影视IP和赛事IP不同,通过内容生产维度跟大家详细说一下,本质上讲两者没区别,都是内容生产。我们首先从影视产业链和赛事产业链看一下,我们的赛事IP,刚才提到了,五大联赛,包括中超、CBA、昆仑决、泥泞跑都是很好的赛事IP。今年影视IP改编的内容,近千部网络大电影、网剧。很多编剧表示要停止创作,IP改编就可以,大家更认同IP电影,觉得商业收益的稳定性更强。体育行业并没有那么多IP,整个发行渠道、传播渠道来说,体育赛事非常重视转播权,中超转播权为什么那么贵,因为刚才提到了中超IP就一个,拿到这个IP以后那些刚才谈到的收入都可以做期望。
影视发行公司其实起来得很多,但是头部发行公司还是主宰整个市场。体育离不开场馆场景,做体育不可能天天在家里,可能有一些APP,在家里进行锻炼,但真正参与活动感受,还是要出去,亲身参与,去场馆里看。中国场馆大概有170万所,场馆资源的供给制约了整个产业发展。产品供给不足,场馆供给就是很明显一点。
院线供给在影视层面来说,逐渐充裕,中国人均银幕数对标美国增速很快,以后有了VR技术,院线会不会消亡,院线对于电影行业的场景制约远低于体育产业对体育场馆的依赖。俱乐部跟球员,其实通行一个法则是:真正的明星为自己买单。这个法则在体育和娱乐里面完全一致。皇马当年引进了C罗,当时成本1.25亿美元,给俱乐部带来的收益,超过6亿美元。《复仇者联盟》大咖云集,虽然成本很贵,但是商业收益远远赚回了成本。刚才对标影视和娱乐、体育,大家直观认识一下,两个行业有差异,还是很多相同之处。
未来的机遇,产品和服务的缺失,把供给做出来,做优质供给的公司还是有机会。打造赛事IP机会,刚才开场跟大家说了,我们投了泥泞跑,我们非常看中优质IP机会,看中能够生产IP能力,这个IP跑通了以后,后面就有复制或者做差异化IP的能力,在供给缺失市场情况下,这一点非常重要。
信息化技术提升行业效率,行业现在来说依旧是群雄逐鹿的阶段,效率生产在落后情况下,用互联网手段,包括直播方式,甚至一些场馆预定APP,依旧有一定商业价值,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整个行业效率。
目的地深度结合机会,旅游体育这些项目进一步拓展,离不开目的地资源整合,环节端,争流量争完了,控制环节,最后一定下沉到资源端,怎么控制资源,怎么对资源有影响力,可能是未来产品竞争优势,也是独特的竞争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