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 董明珠此前曾耗费巨大人力物力打造的格力手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失败的试验品。那么此次的新能源汽车,会不会重蹈格力手机的覆辙呢?
据最新消息报道,格力130亿元收购的珠海银隆新工厂已经投入生产,从空调转入汽车,格力此次的跨界能否成功,在业内人士看来,依然是一个大大的问号。毕竟,董明珠此前曾耗费巨大人力物力打造的格力手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失败的试验品。那么此次的新能源汽车,会不会重蹈格力手机的覆辙呢?
8月19日,格力电器发布公告称,计划以增发股票的方式收购珠海银隆。珠海银隆的估值为5亿,而格力给出的收购价为130亿元,溢价率高达2.6倍。格力此举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不但小股东对股份稀释表示不满,深交所还曾向格力发出问询函。不过,这一切并没有阻止格力跨界造汽车的决心。
资料显示,珠海银隆是一家专业从事新能源汽车生产、研发,以锂电池材料供应、研发、生产、销售的新能源生产企业。目前,珠海银隆的新厂房已经建成,投产大约20天。该厂房的生产是在新能源车的上游进行延伸,同时进行电池的材料生产。
据股融易网获悉,银隆新能源的厂房内还在进行钛酸锂电池的生产,银隆计划对钛酸锂电池的生产线进行大规模扩张。董明珠曾表示,“如果只是为了造车、为了造出格力的下一个一千亿,那格力和银隆的合作就是盲目的,钛酸锂电池的核心技术才是收购的最重要原因。”由此可见,格力对钛酸锂电池相当重视。按照计划,格力欲以独有的钛酸锂技术为核心,打造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及整车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闭合式循环产业链战略布局。
众所周知,国家目前正在扶持新能源汽车,并发动了多项举措全方位推动这一产业的发展。或许,董明珠正是看到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才做出的这一决定。不过,从家电行业直接跨入到汽车领域,这一跨度着实不小。格力想要做出成就,未来面对的挑战一定很大。
其实,格力并不是第一个跨界做新能源汽车的企业,此前乐视、百度等企业也都通过不同方式进军新能源领域。不过,格力跟它们都不一样,它是以自己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和生产能力,借银隆的电池技术,跨界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
从数据来看,被收购的银隆集团实力不弱,截至2015年底,该公司新能源汽车拿下销售订单7000辆,其中完成生产纯电动客车3189辆,累计增长2228%,市场份额为3.6%,年销量全国排行第七。2015年前三季度银隆集团实现营收9.4亿元,净利润7700万元。同时,格力本身深耕制造业,具备坚实的制造基础。如果格力与银隆真的能够造出品质兼优的新能源汽车出来,它们的结合一定能够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2012年,格力顺利实现了千亿的营销目标。随后,董明珠公开表示,“5年再造一个千亿格力。”然而,在国内空调市场行情低迷的大环境下,格力想实现每年突破200亿元的增量,仅仅依靠空调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格力只好寻找多元化路径,以期实现既定目标。在现有的市场环境下,格力将业务放在手机和汽车上。
近两年,格力手机1代、2代相继问世,尽管董明珠称其为“世界上最完美的手机”,却仍然不被市场看好。目前,格力手机销量依然是谜。
而对于格力造汽车,业内人士也大都不看好,“格力在电器方面做得不错,但家电与汽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行业。汽车产业并不那么简单,它的上下游价值链很强,汽车零件的整合需要车企有很强的性能集成科技集成能力。”
不过之前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做汽车显然比做手机会容易多了,毕竟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仍有较大的施展空间。至于格力汽车究竟能不能叫好又叫座,只能交给时间来检验了。不过联想到格力手机“雷声大雨大小”的声势,金天真为格力汽车捏了一把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