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正值“资本寒冬”,欧洲的创投氛围却如火如荼。在过去十年间,北欧孕育出全球近10%的十亿美元级独角兽公司,而瑞典是除硅谷以外人均独角兽(估值达10亿美元的科技创业公司)数量最多的地区。在北欧创业环境火爆的背景之下,多年来坚持向硅谷和亚洲投入巨资的风险资本,已不断涌入欧洲,并加速在欧洲的投资布局,这其中也不乏有中国背景的风险资本。在这些进入欧洲的中国资本中,就有在国内市场声名显赫的企业,红杉、信中利等。
当一些生死边缘的哀嚎声散去之后,我们擦干泪水,发现眼下的创业环境非但不像媒体上所唏嘘的那样,反倒去掉了泡沫,留下来的都是有优良项目基因和成长生存实力的精英创业者,投资人也打退了一些搅局的冒进者,留下了投资严谨、有远见,且专注于价值投资的精英投资人,应该说经过一年的洗牌,整个创投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伴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热潮,IPO注册制、新三板融资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推进,股权投资行业各类机构在募资、投资和退出方面表现出较高的活跃度。而大部分投资机构都对2016年行业发展信心度较高,股权投资仍被认为是黄金投资期,不过,投资机构们也意识到,在2016年中,中国经济转型、产业调整和二级市场的动荡将仍会为行业发展带来挑战,更需要深入挖掘垂直领域投资机会、理性控制投资节奏和退出方式的创新。
科技与生活息息相关,行政长官梁振英在其任内第四份《施政报告》拨出较长篇幅,列出一系列关于创新及科技的措施,并投放超过48亿元推动创新科技。梁振英表示,新成立的创新及科技局(创科局)将大力统筹、协调、支援和配合香港创科事业的发展。创科的重头政策包括成立20亿元“创科创投基金”,政府与投资者将以1:2的比例作配对,资助初创企业。初创企业对此感到兴奋,直言纵有好的科研项目,没有资金都是徒然。业界亦欢迎有关措施,认为政府牵头成为创新企业的配对投资者,将能招引更多来自投资市场、商企及业界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