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 为什么一大波VC经理要选择逃离这个行业呢?我们不妨听听他们的心声。
古永锵先生是优酷网的创始人,最近,他离任优酷土豆董事长及CEO的消息备受关注。据股融易网获悉,古永锵离职后将投身VC行业,加入投资人队伍。在VC掀起离职潮的当下,古永锵的到来无疑注入了一针稳定剂。然而,为什么一大波VC经理要选择逃离这个行业呢?我们不妨听听他们的心声。
Peter从事VC行业已经五年了,现在他的确是有点厌倦了:加不完的班,开不完的会,以前健壮的他已经被胖的成坨,而且还没有时间谈恋爱,最主要的是,自己已经没有当初的热情,甚至有点厌倦了。与Peter有同样感受的还有Jason,Lily、Mary等一干人。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
VC行业看起来很高大上,投资经理作为空中飞人,整天五星级酒店出入,每次投资几千万上亿的大手笔,看起来相当豪放。
然而,其实,VC行业的投资经理收入有限。
我们经常听说某某公司上市,投资机构获取了百倍、千倍回报,然而,95%的概率来说,除了合伙人,Carry的话基本跟投资经理没有关系。
说白了,在你面前装逼的VC的投资经理只不过是高级打工仔。
于是乎,在帝都、魔都的高压生活下,仅靠行业平均工资1-5万的薪金(Peter是人民币基金的投资经理,大概收入为月1-3万人民币,含年终bonus,而Peter的好友Jason是美元基金的投资经理,大概收入为月3-5万人民币)生存,而且VC行业拼社交拼的厉害,应酬是家常便饭,有的时候,一身行头也是必不可少,装逼就要装到底嘛。
因此,以前每次聚会, Peter与Jason总要哭几次穷,手头没有多少余粮了。
而真正有钱的,每家VC也都是少数几个管理合伙人或者创始合伙人,甚至有的后来加盟的合伙人都拿不到Carry,近期,某知名一线基金的合伙人离职,据说即将到手的上亿元Carry就这样一笔勾销了,人走可以,但是钱,跟你没有关系。
说的更俗一点,VC的工作就是投资项目,顺带赚钱,然而,这个投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长的十年,例如阿里巴巴,短的也得三年五年的,不适合玩短线,而且即便长线投资,那也是老板们的生意,跟投资经理没有关系。
那么,不做VC了我能做什么?
Peter也迷茫了一段时间。
甚至在过去的3-6个月的时间里,他四处打探,离职的VC们到底现在都在做什么?
结果让Peter大吃一惊,据Peter的总结,VC离职后的出路大概有:
A、加盟创业公司
如滴滴出行总裁柳青此前是高盛亚洲区董事总经理,也是VC圈知名人士,还有阿里的蔡崇信、腾讯总裁刘炽平等等,都曾是顶级投资机构的负责人。
B、自己创业
相比其他创业者,这些人创业的优势就是能够很容易获得投资,当然金钱也是生产力,技术及产品,能否成功如何那是后话,先拿到钱再说。
C、卖香港保险
近两年,随着美元有人民币汇率的一些变化,这让香港保险的行情开始走俏,于是,很多香港的、内地的投资经理摇身一变,开始代理卖起了香港保险,据说收入多多,很多人卖的都年薪数百万,比做投资经理挣的多多了。
上周末,一则“在香港无法再刷银联卡缴保费”的传闻迅速被传播,一石激起千层浪,GPLP君又听到一声叹息。
D、转行做FA
FA的确赚钱不少。相比较VC的工作,做FA努力是很快可以见到回报的,但做VC,努力并不一定有收获。
Peter的朋友Jason去年转行做了FA,其实工作还是那些事儿,然而,jason今年的收入可比Peter高了很多。
Jason今年成交了5个项目,佣金大概收入了几百万人民币,更重要的是,Jason还时间自由,去他妈的早会,例会,Jason想接项目就接,不想接了,陪着老婆孩子去度假,这让Peter羡慕不已。
是不是也要转型做FA,Peter也严肃认真的考虑起这个问题了,毕竟自己这把年纪了,也需要有时间认真的谈个恋爱了。
当然,金钱也是一个因素,相比较帝都和魔都的高房价,他的收入虽不低,然而买房依旧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