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 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这个角度看,并非站在课堂里的才能称为老师,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告别课堂后,成了更多人的导师。
作者:华商韬略丨华商名人堂 嘉文
昨天是伟大的老师们的节日,华商韬略为此准备了一篇从老师“转行”成为企业家的报道。不过在全国学子都祝福恩师的日子里,讲述这些“放下教鞭成富豪”的故事似乎并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所以我们将之顺延到了今天。
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这个角度看,并非站在课堂里的才能称为老师,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告别课堂后,成了更多人的导师。
关于马云的鸡汤文数不胜数,这类文章中,他被形容为“屌丝逆袭”,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
马云一直都是精英人物。他1988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很稀有,和如今海外名校镀金者的成色差别不大。马云学的还是当时非常热门的外语专业,他当过学生会主席,担任了两届杭州市学联主席。毕业的时候,学校党委书记找他谈话,希望他留校任教,并且5年之内不要离开。
马云当了7年的英语老师,他极具感染力的口才在那时候就展露无遗。讲台上的他总是充满激情,让学生们在热血沸腾中顺着他的思路和观念走。
任教期间,马云当选过杭州十佳教师,还在西湖边上发起了第一个“英语角”,在杭州的翻译界很有名气。
因为“马老师”名头大,后来杭州政府要追讨一笔“跨国债”,他作为杭州“体制外英语最好的人”去了美国,也由此第一次接触到了互联网。
实际上去美国之前,马云已经决定束教师生涯,下海实践抱负。后来有人总结称马云眼光真是长远,1995年就看到了互联网未来的广阔前景。对于这个说法,马云自己都觉得“太扯”,他说当时如果有人告诉他开饭店是个好买卖,他也就干了。不过话说回来,他这种人,开饭店也能开个香格里拉出来。
决定创业前,马云开了个“誓师大会”,叫了24个“朋友”挤到自己家,给他们讲互联网。这24人全是他夜校的学生,包括一位82岁的老太太。
当时的马云根本不懂互联网,但他口若悬河吹了两个小时,他回忆称这段演讲就像是痴人说梦。一席言必,23人表示你这说的什么啊,其中一人问“干这个会不会被抓起来?”只有1个学生说Inter有潜力,你应该做这个。
散会后,马云躺床上想了一夜,第二天一早,他决定:不管怎样,我要干下去。这之后,便有了中国黄页,和如今无所不包的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马云的口才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十几年来,他一直是强大的话题“制造机器”,马云擅长提出怪异、反常的观念,然后站在更高的角度诠释它,因此外界眼中的他总是仰之弥高。
他的一些言论,如果只看核心句,很多人会觉得是“扯”,但是如果听完、看完其演讲全程,大部分人又会觉得:我X,说的真有道理。
马老师在告别课堂后的第20年“升级”成了马校长。2015年3月,其创办的湖畔大学迎来了第一届学生入学,马云出任首任校长,他希望未来中国500强力至少有200位CEO,毕业自湖畔大学。(延伸阅读:马云早年的那些事:现实比传说艰辛百倍)
俞敏洪参加了3次高考,两次因为英语成绩太差而落榜。当时村里有个人和他一样考了2年,总分还比他高。俞敏洪和对方说我们一起考第三年,但是对方的母亲说别考了,找个女人结婚算了,而俞敏洪母亲却让他再考一年,结果他考上了北大。
俞敏洪说他和马云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人考的都是英语专业,都考了三年,可见他们都不愿放弃、坚韧不拔。“但我考上的是北大本科,他考上的是杭州师范的专科,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我俩有智商上的不同。”
大学时期的俞敏洪很自卑,他是当时全班唯一的农村生,普通话不好,第一次做完自我介绍,大部分同学没听懂他说什么,班长还说“俞敏洪同学,你能不能不讲日语?”好面子的他从此不敢举手发言。大三时,他患上了肺结核,只得休学一年。休学意味着留级,和同班同学又差了一大截。
后来《中国合伙人》上映,俞敏洪看完了很不爽,觉得把他描绘得太窝囊了。他就问一个大学同学:假定成东青这个角色是我,把我描写得这么窝囊,符合事实吗?结果对方随即说:老俞呀,你在大学的时候不光窝囊,而且挺猥琐的。
俞敏洪起初并不想当老师,他工作志愿填的全是其他单位。但恰逢北大教学改革,需要大批英语老师,最后凡是在外面找不到工作的都留校当了老师,俞敏洪是其中之一。
其任教期间赶上出国留学热潮,为了积攒留学费用,俞敏洪去校外兼职教书,学校知道这件事后,在校园广播、有线电视和三角地橱窗高调宣布了对俞敏洪打着学校招牌私自办学的处分决定。无奈之下,28岁的俞敏洪被迫辞去了教师一职。
为了养活老婆孩子,他不得不顶住令人窒息的压力,下海做生意。1991年,俞敏洪在中关村一间10平米、漏风漏雨的平房里办了英语培训部,这就是后来冠绝全业的新东方教育集团的前身。
俞敏洪无疑是最顶级的老师,他风趣诙谐,听他的课不仅是学习,更是享受。在中国企业界里,单论“自黑”和“黑别人”,没有人比俞敏洪在行。
他说自己“长得比较难看”,但是一个男人忘掉自己的外表是成熟的开始,所以“我对很多大学的女孩子说,如果你追求男朋友的时候,只看中男孩的外表而不追求内心是否成熟就是好色,女孩子是不能好色的,但是男女有别,男孩子因为女孩的外表去找她,这个叫审美。”
俞敏洪还喜欢调侃其他企业家的长相。他说“李彦宏和马云通常不太愿意坐在相邻的椅子上,因为两个人的对照到了惨不忍睹的地步,解决的方法就是把我放到他们两个中间,起到一个过渡的作用。”
直到今天,俞敏洪说他的第一身份是老师,最想做的也是老师,企业家身份只能放在第二位。
曾经的“中国首富”刘永好也是老师出身,他转行的主要目的是想多赚点钱。
刘永好一家人过了很多年的苦日子。20岁之前,他没有穿过新衣服,到手的都是已经磨得看不出本来颜色的衣服。因为家里穷,刘永好的三哥被过继给了别家。
青年时的刘永好最大愿望是赶快进入共产主义。因为母亲告诉他,只要到了共产主义,一周就能吃上一次回锅肉。
当老师之前,刘永好有过近5年的知青生涯,他在17岁时插队到了成都一个没水没电没路的村子里,老乡们都说这是一个“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刘永好认为,这段经历对他此后的经商生涯至关重要,期间,他深刻了解了中国农民的条件和需求,并在随后将自己与之牢牢绑在一起。
刘永好在四川省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校当了4年的老师,最高时月收入38元,在学校老师团队中属于最普通的那一类人。日后的采访中,他对这段与粉笔、黑板打交道的经历没有过多谈及。
刘氏兄弟下海经商始于二哥刘永行。1980年春节的7天里,刘永行在马路边摆摊修电视和收音机,短短几天赚了300块,相当于10个月的工资。四个兄弟随即商量:既然能靠修理无线电挣那么多钱,我们是不是可以办一家电子工厂?
选择放弃教师职业时,刘永好也没奢望能挣多少钱,他想只要能比38块多、能让孩子在春节时多吃点肉就行。
不过他们的工厂梦没能实现,办工厂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拉社会主义后腿”,公社书记一句话就毙掉了他们的经商大计。
工作辞掉了,生意没做起来。被逼无奈之下,四兄弟变卖了手表等家中的全部值钱家当,凑了1000块开始搞养殖,这一“搞”就搞出了4位亿万富豪、两任中国首富(刘永行、刘永好)。
养鹌鹑,他们做成了世界第一,做饲料,他们“血战”泰国正大,成了中国饲料大王。1992年,希望集团成为中国第一家经工商局批准的私营企业集团;1995年,年营收20亿的希望集团又被评选为中国500家最大私营企业第一名。
值得一提的是,登顶“中国第一民企”之后的20年时间里,资本雄厚的刘氏兄弟遇到过不少“赚快钱”的机遇,但他们始终谨守主业,不断将农业、畜牧业做大,成为中国数以亿计农民的朋友和“老师”。(延伸阅读:刘永好大打“四化”牌,以公司大变革迎战经济大变局)
“帅大叔”刘积仁的教学起点比马云、俞敏洪、刘永好都高。
他1980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当了几年的老师后,刘积仁又于1986年赴美国国家标准局计算机研究院计算机系统国家实验室留学。
1988年,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刘积仁,成了中国第一位计算机应用博士,再到东北大学任教后,他在33岁成了中国最年轻的教授之一,那之后,他一直是东北大学的博士生导师。
刘积仁是中国计算机行业发展的缔造者与见证者之一,也是中国第一家软件上市公司的创办者。
他创办东软纯粹是个意外,按他的话说,“原本没想做企业,要‘生’下来了,不得不‘养’而已。”
当时,东北大学计算机系软件与网络工程研究室刚刚成立,刘积仁满怀雄心加入,迎接他的却是两间半实验室,3台破电脑和捉襟见肘的3万元研究经费。
刘积仁想做大实验室,但是没有经济来源。直到后来日本汽车电子生产企业阿尔派株式会社前来考察,相中了刘积仁,双方才合资成立了阿尔派音软件研究所。
学术出身的刘积仁起初对商业极度排斥,他不想将研究所称为公司,工商局注册时,他才不得不在研究所的后面加了一个括号“有限公司”。这个研究所便是东软的前身,后来它成了中国最大的软件集团。
“老师下海”在那时候被视为不务正业,身为教授的刘积仁更是承担了流言蜚语巨大的压力。他纠结了很长时间才想明白:你是为你自己的梦想而活着,还是为别人?
东软做大的过程中经历了数次变革与“重生”,2009年,刘积仁提出“大健康”的概念,希望把东软在医疗领域的积累整合成平台,让所有人享受到公平的医疗服务。
2014年12月,弘毅投资联合其他投资机构,向东软医疗投资37亿,60岁的刘积仁全面杀入互联网医疗,和70后、80后们竞争。
“投资你最大的风险就是年纪太大。”投资人和刘积仁开玩笑。
“我这么大岁数你们还投我,又是搞互联网,恰好说明咱这事儿挺靠谱。”刘积仁说。